軌道算力突破地面瓶頸,重構天基智能生態,市場空間巨大
太空算力正引領天基計算體系從“天感地算”向“天數天算”升級,并邁向“天地協同”的終極形態,通過星載AI實現數據在軌處理(響應速度提升百倍)、解決傳統模式下90%數據浪費的痛點。其核心優勢在于:1)突破地面算力“能耗-密度-擴展性”三重矛盾,軌道太陽能效率達地面5倍+邊際成本降低20-80倍;2)真空環境天然解決千兆瓦級散熱難題;3)模塊化部署規避地面基建審批瓶頸。產業鏈已形成“制造-發射-運營-應用”閉環,發射成本年降9.6%推動經濟可行性,下游應用從遙感監測向車聯網、無人機集群等毫秒級響應場景快速擴展,衛星角色正從“感知端”向“智能終端”躍遷,打開萬億級市場空間。
太空算力海外案例分析--Starcloud,全球關注的初創公司
在全球AI基礎設施能源瓶頸日益凸顯背景下,太空算力正成為重構算力供給體系的戰略新解。初創公司Starcloud計劃于2025年發射全球首顆搭載NVIDIAH100的AI衛星,目標構建千兆瓦級軌道數據中心,以軌道太陽能驅動在軌AI模型訓練與推理服務,全面擺脫地面能源制約。相比傳統低軌通信座僅具路由能力,Starcloud等企業正推動“算力上天”,打造低延遲、高能效的天基邊緣計算網絡。除Starcloud外,AxiomSpace、RelativitySpace、藍色起源等也正加速布局軌道數據中心賽道,受到前谷歌CEO、亞馬遜創始人等科技領袖及美國政策層面的高度關注。
太空算力國內案例分析--三體計算星座、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2025年5月,之江實驗室牽頭的“三體計算星座”首發成功,標志著我國首個具備整軌互聯能力的太空算力星座系統正式落地。首批12顆智能計算衛星具備744TOPS單星算力和5POPS總算力,搭載星間光通信系統與80億參數天基AI模型,具備在軌數據處理與星間協同能力。未來將擴展至千規模、總算力超1000POPS,構建全球領先的天智算礎施。核心單位之江實驗室、普天科技等在星載AI芯片、星間通信、分布式操作系統等關鍵環節實現自主突破,奠定我國太空算力在技術、產業鏈與商業化落地上的先發優勢,推動軌道級算力從探索試驗走向系統部署與場景落地。
相關公司
太空算力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的核心領域,涉及衛星制造、算力硬件、數據處理及通信技術等環節,龍頭企業憑借技術獨占性、市場地位及國家戰略支持占據主導地位。基于產業鏈環節,以下梳理太空算力概念的核心龍頭股及其核心優勢:
一、算力硬件與超算領軍企業
中科曙光:國產超算龍頭,與中科星圖共建“天地一體化”算力調度網絡,支撐太空計算技術創新與應用落地,合作推動產業生態構建,市值超千億。
寒武紀:AI芯片獨角獸,研發星載MLU370-X8芯片(算力256TOPS),適配天基大模型運行,通過航天級輻射測試,推動在軌實時數據處理。
二、衛星制造與核心部件龍頭
中國衛星:國內衛星制造絕對龍頭,主導“三體計算星座”智能衛星平臺研制,提升遙感數據處理效率30%,業務營收占比超60%。
航天電子:衛星關鍵部件核心供應商,覆蓋通信載荷及電源系統,市占率超70%,支撐算力衛星數據交互。
光迅科技:全球唯二量產100Gbps星間激光通信模塊企業,技術獨占性高,單星算力達744TOPS,保障星座高速互聯。
三、數據處理與空天信息整合龍頭
中科星圖:空天信息技術引領者,整合天基數據與超算資源,開發低空云產品及空天大模型,數據處理效率提升5倍,市值近300億。
軟通動力:主導“星算計劃”,構建2800顆衛星組成的天地一體化算力網絡,推動天基數據與地面AI融合,覆蓋通信備份及AI應用。
四、通信與基礎設施核心企業
普天科技:衛星通信核心配套商,布局低軌星座運營技術積累深厚,被列為對標國際標桿的A股標的。
中國衛通:衛星運營國家隊,提供低延遲激光通信“太空光纖”,數據傳輸時延壓縮至50毫秒以內,年營收超28億元。
參考資料:20240714-中國銀河-通信行業行業深度報告:太空算力:打破傳統地天觀,重構天基智能版圖
免責聲明:以上信息出自匯陽研究部,內容不做具體操作指導,客戶亦不應將其作為投資決策的唯一參考因素。據此買入,責任自負,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