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正經歷著難以預測的大變局,大健康產業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未來,我國大健康產業生態將如何演變?處于大健康產業生態鏈中的各個主體又該如何應對?8月22日,一場前瞻性的產業會議——中國光谷首屆智慧健康高峰論壇暨海沁醫療&醫普茂云科技項目發布會,在光谷千億級生物產業的創新增長基地光谷智慧健康園盛大開啟。
這場盛會在后疫情時代的特殊節點下召開,對中國的大健康產業而言意義特殊。當天,來自全國大健康領域的知名醫療科研機構專家、醫學院教授、全國健康領域協會負責人、知名企業家等數百位大咖論道江城,以前瞻性的發展思維共探未來健康產業發展大勢。
大咖云集論道江城 聚焦行業創新發展
本次高峰論壇由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管理辦公室、武漢光谷現代服務業園建設服務中心攜手億達·光谷智慧健康園、武漢市海沁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武漢醫普茂云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論壇以 “健康互聯·共生未來”為主題,展開了一場后疫情時代經濟共生模式下健康產業發展的大討論。
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會長竇熙照在開幕式致辭中說,“在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5G以及萬物互聯共通的背景下,我國健康產業面臨著新的發展趨勢,正向著信息化、現代化、智能化方向全面發展,邁進了新的快車道。今天我充分感受到了武漢企業家們正發揚著‘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城市精神,在大健康領域創新思路和謀求發展。”
原國家工商總局反不正當競爭與執法局局長寧望魯表示,這是一場在最佳的時間、最佳的地點召開的具有最佳主題的盛會,經過新冠病毒疫情的洗禮,人們對健康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認識,健康維系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健康昭示著人民大眾的現在和未來,“健康互聯、共生未來”是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的有力舉措,更是關系國家、民族的偉大事業。
武漢光谷現代服務業園建設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劉勵力說,本次大會是園區今年自疫情防控以來主辦的又一重要的大型產業論壇,今年光谷在接受新冠疫情、疫后重振和特大洪汛三重大考后,主要經濟指標目前止跌回正,特別是二季度GDP逆勢增長13.5%,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重回“快車道”,光谷現代服務業園享大武漢交通區位之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筑產城融合的宜居新城及產業集聚的創新高地,在新形勢下,真誠期待各位企業家和來賓為更好發揮光谷的產業優勢出謀劃策、匯聚智慧、共創未來。
如果說,互聯網+正在重塑當代人的生活方式,那么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也在不斷刷新人們傳統的就醫認知和健康理念,隨著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熱度持續不減,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所長李宗友,帶來了《大數據的應用與智慧健康的未來》的主題分享,他從“互聯網+大數據+大健康”的角度,闡述了行業發展思路。
繼“共享”之后,“共生”成了當下的熱詞,著名經濟學家陳春花提出的“共生”理念認為,互聯網時代企業競爭已不是輸與贏,是共同生長。億達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姚君、一元堂國際健康產業集團理事長蔡凱等優秀企業家們,則緊隨時代步伐,紛紛聚焦大健康產業中“共生商業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用“互聯”為健康賦能 用“共生”為產業創新
中國光谷智慧健康高峰論壇不僅僅是一次大咖們思想上的碰撞和大健康產業發展思想的“革命”,更是一場大健康產業產品創新的“革命”。在此次的高峰論壇上,許多健康、醫療企業帶來的尖端科技項目和創新科技產品分外奪人眼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武漢醫普茂云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一款尖端健康科技產品——無創溶脂高科技EPMO粒子流轟脂技術,吸引了所有在場嘉賓和媒體的目光。
據武漢醫普茂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彬介紹,這項技術由雷神山醫院院長、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王行環教授主導研發。武漢醫普茂云科技有限公司在共生型商業生態系統理念下,依托中國光電醫療科技領跑者海沁醫療,準備將該技術惠及全國億萬市民,“醫普茂的使命就是摒棄傳統醫療方式,利用創新科技,簡單快速達到健康目的,讓更多人享受到科技為健康帶來的高效便捷。未來,我們將會致力于圍繞全球領先的醫療技術和產品,打造一系列線下城市快捷健康中心和社區健康e站,并基于此在云端構建一個智慧健康共生平臺,打通健康最后一公里,讓市民獲取健康變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在論壇現場,記者看到由醫普茂云科技運用EPMO粒子流轟脂技術打造的“轟脂工場”備受嘉賓們的青睞,正在排隊等待體驗的張小姐興奮地說:“聽了一起參會的朋友分享說效果特別好,轟脂了25分鐘感覺腰圍就有了變化,我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嘗嘗鮮。”
中國光谷光電研發專家潘曉海告訴記者,EPMO粒子流轟脂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減肥塑形技術,由它研發出的轟脂儀、清脂儀和灼疚儀,將會引領一種智慧健康生活新方式。
中國光谷首屆智慧健康高峰論壇,用“互聯”為健康賦能,用“共生”為產業創新,在大健康領域必將掀起一場“智慧健康”的新熱潮。(通訊員安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