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子柒到阿木爺爺,從中國田園生活到傳統工匠技藝。越來越多中國故事的講述者,之所以能夠成功走向世界,憑借的就是一份專注和匠心,他們或許并不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但對傳統手藝的堅守,對每一件作品的盡心盡力,對每一個制作環節的嚴苛追求,恰恰又是對匠人匠心的最好詮釋。尊重傳統,追溯本源,在細節中體現匠心傳承和時光的溫暖,誰說“日式匠人”最為專一?中國從來不缺匠心人!
(傳統手藝的堅守)
一繭一絲,小而不凡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蠶絲繅絲的國家,早在遠古時期,黃帝之妻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為紀念這位偉大的人文女祖,被后人尊為“蠶祖”“蠶神娘娘”,蠶絲中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氨基酸,也被廣泛運用在各行各處,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蠶絲被,制作蠶絲被的匠人們,幾十年如一日,當地人稱她們為長絲奶奶。
(制作蠶絲被的長絲奶奶)
長絲奶奶的故事
長絲奶奶擁有豐富的經驗,選、煮、剝、漂、烘、拉、縫,7道工序,每一道都是老手藝的傳承,蠶絲好不好,關鍵看絲長,絲越長,節點越少,就越貼身,水星潛心培育細心挑選每一顆蠶繭,顆顆個頭大、飽滿,絲線纏繞有規律均勻。
煮繭是個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非常需要經驗的環節,每一顆蠶繭中都含有25%左右的絲膠,正是絲膠讓每根絲線粘合成一顆顆圓滾滾的繭,煮得不夠絲膠沒融化,蠶絲拉不開,煮得久了絲線就沒那么牢固,只有反復用心的煮,才能煮出白白亮亮的絲。
(反復用心的煮繭)
煮好的蠶繭撈出來沖洗干凈,剝去蠶蛹開棉,這個也需要深厚的功力才行,不然容易扯破,容易不均勻,想要扯出均勻且十分長的絲綿,需要日積月累的練習。
長絲奶奶們通過輕巧的力和多年的配合,將棉兜均勻拉開,一層層鋪在臺子上,過薄的地方補,過厚的地方疏,邊拉邊觀察,做一床1斤左右的被子 ,大概需要 1 500顆蠶繭 ,需要 6 00多次的拉絲 ,層層鋪疊 2 5層以上 ,就這樣,一床水星超長絲蠶絲被,在長絲奶奶的手工制作下完成。
(匠心- 擇一事,終一生)
看著雖然簡單,但事事都是磨人的功夫,道道都要細心專注,匠人匠心并不是單純靠情懷支撐的字眼,用眼睛能看見的“絲”,用手能觸摸到的“柔”,用心能感受到的“暖”,擇一事,終一生,匠心本來就是在重復的歲月里,對得起每一寸光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