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央行重慶營管部發布重慶市首批5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據報道,首批五項創新項目分別為:基于多方學習的涉農信貸服務、支持重慶地方方言的智能銀行服務、基于5G的數字化移動銀行服務、基于區塊鏈的數字函證平臺、“磐石”智能風控產品,對應申請機構分別為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騰訊云計算、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重慶銀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廈門銀行/重慶富民銀行/博雅正鏈、度小滿/光大銀行重慶分行。
至此,北京、上海、深圳、重慶4個地區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共計有34個,其中29個應用有銀行參與,參與度超85%,參與銀行包括6大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區域性銀行、互聯網銀行等。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認為,這些項目的入箱,不僅可以推動金融科技為實體高效賦能,而且還能為金融供給側市場的研發創新帶來示范效應,對進一步擴大金融普惠,降低金融運作成本構成重大利好。
(來源:攝圖網)
“從公布的應用看,既從橫向擴大了業務范圍,也在縱向上延展了業務鏈條。”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車寧接受《國際金融報》采訪表示,此外,金融科技監管沙箱在城市維度上的擴容,既對機制的成長、成熟有重要推進作用,也有助于產品本身在業務快速發展和穩健合規運營之間取得平衡,更及時地得到監管層的輔助和指導,少走彎路。
對于這么多進入各城市“監管沙盒”的金融科技項目來說,后續如何順利“出盒”也成為大家關注的重要內容。
近日《證券日報》采訪了接近“監管沙盒”評測的知情人士,該知情人士表示,各城市對“在盒”項目是否可以順利“出盒”有一套監測機制,主要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要監測風險,既包括業務本身的風險敞口,也包括系統自身技術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風險;二是要對業務成熟度進行考量,如市場對項目的接受、認可程度,以及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等內容。
在金融科技公司睿智科技看來,“監管沙盒”有利于促進健康有序的金融科技創新環境的形成,亦有利于構建金融科技監管體系。未來,隨著監管沙盒機制內的項目不斷增多,涉及項目管理、考核因素的管理會越來越具體、可操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