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張緯宇)6月9日,中辦、國辦發布《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聚焦“以集成之力提升政策效能,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黨中央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最新部署”主題,中宏論壇第六十二場在線研討會于18日下午圓滿召開。四川大學軟科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謝洪明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謝洪明發言:
基礎民生服務的普惠提升,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力。6月9日,中辦、國辦發布《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推動民生建設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作為民生服務的基石,教育不僅承擔著社會流動與機會平等的戰略任務,更是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支撐。如何突破傳統教育管理的路徑依賴,推動教育治理從封閉僵化走向開放協同,構建“產業牽引-教育響應-政策護航”的協同生態,并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持續賦能校企命運共同體,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待、回應國家和產業發展的新需求,成為當前民生服務體系優化和改革攻堅的時代重任。我講四個問題:一是突破傳統教育管理的路徑依賴;二是構建“產業-教育-政策”協同生態;三是深化產教融合的“全球-中國”“產業-高校”的“兩互視”機制;四是賦能“校企命運共同體”。
第一,突破傳統教育管理的路徑依賴,關鍵在于推動教育治理從封閉僵化走向開放協同,實現教育資源配置與制度創新的深度轉型。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核心,不僅是提升公平與質量,更在于打破行政主導、靜態分配、單向流動的舊模式,推動教育資源向需求驅動、動態優化升級。以基礎教育為例,集團化辦學和師資流動機制讓優質教育資源從“單位所有”轉變為“區域共享”,教師身份從“學校人”轉變為“系統人”,這有效縮小了城鄉和區域差距。這也表明,制度創新和協同治理能夠讓教育公平從政策目標轉化為可量化成果。在高等教育領域,微專業等柔性培養模式打破了學科壁壘,使高校能快速對接新興產業,提升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復合性。例如,大學需要立足區域經濟社會需求,針對不同學科學生開放多類型微專業,推動學科交叉與能力互補,助力復合型人才成長。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高校面臨辦學資源與國家戰略要求不匹配、人才質量與產業需求不契合等難題,高教資源布局的優化不能簡單復制東部模式,而應建立在地域特色和產業需求的雙重邏輯之上。總體來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教育治理的每一次創新與資源的每一次動態配置,都是對傳統路徑依賴的主動突破,這種教育改革實踐正在創造一種新的可能性:通過教育資源的動態配置和制度創新,將民生需求的滿足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內生動力。
第二,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在于構建“產業牽引-教育響應-政策護航”的協同生態。這一創新機制,是以產業需求為牽引,教育體系敏捷響應,政策端主動保障的動態平衡系統。具體而言,產業端通過平臺和標準體系,精準傳遞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教育端依托快速響應機制,及時調整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優化教學資源配置;政策端則通過創新制度和激勵措施,破除體制障礙,為產教深度融合營造良好環境,三者形成持續迭代的閉環。例如,高校可通過精準思政引領、顯性與隱性教育融合、師資與課程雙優化、智慧課堂、創新課堂、實戰課堂三課協同、學科交融、國際資源整合、多平臺互促和動態教學資源轉化等舉措,打通高校、企業、社會之間的壁壘,實現多方深度協同。學校通過校企協同平臺推動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根據產業需求動態調整,促進教學內容和實際應用的無縫銜接。在這一閉環中,數據流、知識平臺成為多方協同決策的關鍵紐帶。比如,人才需求圖譜、就業追蹤、專業效益評估等數據,在平臺上實時交互,實現精準反饋和持續優化。這樣,教育供給不再是單向主導,而是具備了動態調節和自我更新能力,有效避免了“需求錯配”與短視化傾向。
第三,深化以民生需求為導向的產教融合,是推進“產業牽引-教育響應-政策護航”協同生態的關鍵路徑。深度實現產教融合亟需“全球-中國”互視,以對標國際趨勢調整教育供給,“產業-高校”互視,以雙向打通需求與供給鏈路。“兩互視”深度互動不僅是產業對高校提出真實需求的通道,也是高校主動洞察全球發展格局、產業發展趨勢、調整教育供給的重要機制。當前,單一視角的“自上而下”或“各自為政”模式已難以滿足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多層次需求。只有打通產業與高校的雙向鏈路,才能動態回應民生關切與經濟升級。在實踐層面,“兩互視”理念的價值在于搭建起有效的“需求-供給-反饋”閉環。如:深圳某大學根據企業提出的新興崗位的能力需求設計模塊化課程,這是“高校看產業”的典型;四川大學“學術導師+產業導師”的“雙導師制”讓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與產業實際深度融合,形成“產業看高校”的能動機制;大學需要“兩互視”系統化,通過“需求白皮書-課程圖譜-能力檢驗”全流程,將企業和政府的前沿需求直接嵌入人才培養方案,實現需求發現、課程開發和能力檢驗的層層閉環,推動產教協同向更高水平迭代。建議未來可由行業協會或高校牽頭,設立產業需求觀察平臺及建立跨界“專業調整小組”,定期匯聚和公布重點行業的人才需求變化,根據最新需求動態增減課程與模塊,同時邀請企業專家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切實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多維共振,為區域和國家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
第四,高效運行“產業牽引-教育響應-政策護航”的協同生態,關鍵在于持續賦能校企命運共同體建設。要讓校企命運共同體真正發揮作用,必須以“雙引領”為核心機制,即以“戰略引領”強化專業設置與課程內容的前瞻性、以“價值引領”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雙引領不僅推動高校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更促使企業將產業前沿技術、最新標準、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深度嵌入育人全過程,實現校企雙方從“合作”到“共生”的躍遷。例如,某汽車企業攜手高校共建產教融合數據平臺,動態追蹤產業需求,實時調整課程內容和能力標準;某家電企業與高校共建智能工場,將企業真實生產環境搬進校園,打通了理論與實踐、教室與車間的界限,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實戰能力;例如,四川大學建立了“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產教協同育人理念,與地方政府、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多途徑合作,一體化育人,深度推進校企命運共同體建設。學校依托“企業出題-高校解題”平臺機制,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健康中國、數字經濟等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與華為、東方電氣等企業共建協同育人模式,把產業真實需求和最新技術轉化為教學內容和實踐項目,并推動師資與企業雙向流動,實現產學研用閉環,提升學生創新力和產業適應力,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助力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未來可繼續探索高校與企業共建“產教創新基金”,投資創新項目,實現成果和收益共享;支持教師以聯合身份參與企業研發享受技術分紅;試點“產業課程學分銀行”,讓學生用企業項目成果兌換學分,真正打通學業與職業路徑。如此,命運共同體才能成為協同生態的創新引擎,為產業升級和人才高質量成長提供持續動力。
綜合而言,教育改革的本質是從“封閉僵化”轉向“開放協同”,通過產業需求精準牽引、教育體系敏捷響應、政策制度全程護航,構建動態平衡的育人生態,最終實現民生需求、產業升級與國家戰略的三維共振。我們提出突破傳統教育管理的路徑依賴,構建“產業牽引-教育響應-政策護航”協同育人生態,以深化產教融合為核心,推動教育供給側改革,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對接,滿足國家戰略與民生需求。(本文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突破性技術創新中企業競合的機制與政策設計研究”[24&ZD081]資助,由謝洪明、常鐘元共同完成)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