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6月18日電(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呂淋淋) 6月9日,中辦、國辦發布《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聚焦“以集成之力提升政策效能,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黨中央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最新部署”主題,中宏論壇第六十二場在線研討會于18日下午圓滿召開。中宏觀察家、遼寧大學地方政府債務研究院院長楊志安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楊志安發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財政對民生的投入逐年增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城鄉低保等保障水平持續提高,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2025年6月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推動民生建設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近年來,我國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推進社會建設,在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基礎民生等領域出臺系列政策舉措。從制度層面看,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向公平性、均衡性方向發展,如取消參保戶籍限制、健全靈活就業人員保障制度等;基本公共服務正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型,縣域城鄉一體化服務布局加快推進,婚姻登記等高頻服務實現全國通辦;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基礎民生服務的普惠性顯著提升,優質資源擴容下沉機制逐步完善,“一老一小”服務供給渠道不斷拓寬,為破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奠定了制度基礎。
但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精細化特征,現有民生保障體系在覆蓋廣度、服務精度、資源均衡度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間。
一、完善民生保障破解群眾急難愁盼的必要性
(一)回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群眾對民生保障的需求已從基本生存向品質生活轉變。無論是低收入群體對兜底保障的迫切需求,還是新市民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期待,抑或是“一老一小”群體對普惠服務的需要,都凸顯出民生保障與群眾期待之間的現實差距。當前形勢下,進一步從民生保障入手推進教育資源區域協調發展、夯實醫療服務基層能力、加大養老托育供給等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是回應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求的必由之路。
(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舉措
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民生保障制度設計的根本價值取向,民生領域的公平性問題也直接關系社會穩定。當前部分群體仍面臨社會保障覆蓋不足的情況,如新就業形態人員參保率偏低;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較為突出,縣域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不足;低收入群體在住房、就業、醫療等方面的剛性支出壓力較大。這反映出民生保障在機會均等、過程公平、結果共享等維度的制度性短板。這些問題若任其發展,將直接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根基。因此,必須從完善民生保障體系的戰略高度,推動民生領域政策向更具公平性、普惠性方向發展,切實保障不同群體在民生權益上的平等享有、均等獲取,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推進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三)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
民生保障是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解決群眾在就業、教育、養老等方面的后顧之憂,既能釋放消費潛力、培育內需市場,也能為勞動力再生產提供優質保障,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諸如完善普惠托育服務可緩解家庭生育養育壓力,為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供支撐;銜接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服務可提升勞動力素質,助力產業升級。因此,完善民生保障,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的重要支撐。
二、完善民生保障破解群眾急難愁盼的現實困境
(一)社會保障體系的公平性仍有短板
首先,社會保障體系覆蓋范圍仍存盲區。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等群體參保比例有待提高,部分行業存在“參保難”問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檔次設置與收入掛鉤機制的靈活性有待提升,低收入群體參保繳費壓力有待緩解。其次,兜底保障精準度仍需提高。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體系尚未完全健全,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標準有待細化,部分地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消費支出聯動調整機制滯后,難以充分覆蓋實際生活成本。
(二)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有待提升
首先,城鄉區域供給協調性有待提升。縣域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義務教育階段“城鎮擠、農村弱”現象較為突出;城市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的機制不夠通暢,縣級醫院專科能力不足,遠程醫療服務網絡覆蓋面有待拓展。服務供給與人口流動的匹配性有待提高。人口流入地城市公共服務承載力面臨壓力,常住地服務供給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在住房、教育等領域仍面臨隱性壁壘,靈活就業人員住房公積金制度需加速推進。
(三)基礎民生服務普惠性有待提升
首先,“一老一小”服務尚存缺口。普惠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不足,農村互助性養老服務設施匱乏;城市社區托育服務覆蓋率有待提高,家庭托育點規范管理機制需進一步完善,企事業單位參與托育服務的激勵政策有待加力。其次,多樣化服務供給不足。社區便民服務設施復合利用率有待提高,老年助餐、家政服務等貼近群眾生活的服務在社區層面供給不足;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分布以及中小型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機制有待完善。
三、完善民生保障破解群眾急難愁盼的對策建議
(一)筑牢社會保障公平底線,增強民生保障基礎支撐
強化社會保險主體作用,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群體參保制度,完善參保激勵與轉移接續機制,推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檔次與收入掛鉤,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對困難群體落實社保代繳政策。加強低收入群體動態監測,完善低收入人口認定與經濟狀況核對辦法,統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消費支出聯動調整,強化低保與其他社會救助標準銜接,實施農村低收入人口開發式幫扶,加大以工代賑對低收入人口的就業帶動作用,增強低收入群體抗風險能力。
(二)優化公共服務均衡布局,提升服務供給協同效能
依據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細化分地區分領域服務清單與質量標準。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人口變化相協調,優化城鄉服務設施布局與管理,推進縣域公共服務規劃、資源配置等城鄉一體化。健全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推動人口流入地制定實施辦法,保障農業轉移人口與戶籍人口同等權益。穩步推進優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統籌資金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進一步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長期租賃住房運營。
(三)擴大基礎民生服務普惠供給,夯實群眾生活品質根基
擴優提質基礎教育,挖潛擴容擴大優質中小學及公辦幼兒園學位供給,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擴大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到校比例并向農村學校傾斜,推動高等教育資源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傾斜,深化產教融合建設。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完善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模式,推動城市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和基層下沉,實現縣域醫共體全覆蓋,強化基層短板專科建設,完善基本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機制。多渠道擴大“一老一小”服務場地設施供給,支持養老機構提供低成本普惠服務,完善價格形成機制,提升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能力,增加護理型床位供給,推動普惠養老資源向社區傾斜,發展農村互助性養老;增加公建托位供給,發展社區嵌入式托育與家庭托育點,支持幼兒園延伸托育服務,建立健全普惠托育納入企事業單位職工福利體系。
(四)提升社區服務可及性,打造便捷化民生服務網絡
以社區為陣地整合便民服務資源,推進養老、托育、家政等普惠服務進社區,允許合規經營主體租賃普通住宅設置服務網點,利用社會化資源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加強家庭教育社區支持,建設社區公共文化空間,促進鄰里互助服務。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建設,支持社會體育場地發展,推動中小型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支持文化場館夜間開放,打造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覆蓋城鄉的全民閱讀設施。
(五)強化政策保障與實施機制,確保民生舉措落地見效
堅持黨的領導,優化、落實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發揮財政轉移支付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用,優化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完善各級政府民生實事清單制度,加強跨部門政策統籌協調,在宏觀政策評估中注重社會公平影響,科學評價民生政策效果,對預期性指標不搞層層分解與“一刀切”考核,確保民生保障工作精準有效推進。(遼寧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許凱寧對本文有重要貢獻)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