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張緯宇)6月9日,中辦、國辦發布《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聚焦“以集成之力提升政策效能,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黨中央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最新部署”主題,中宏論壇第六十二場在線研討會于18日下午圓滿召開。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涂永紅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涂永紅發言:
2025年6月9日,中辦、國辦發布《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從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四個方面,明確了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十個工作重點,為科學編制“十五五”規劃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徑,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宗旨。
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質效、推動教育資源擴優提質、推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共享、發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務、提高多樣化生活服務品質、促進包容共享發展等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中國特色金融要堅持政治性、人民性,成為服務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推動力量。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尤其是做好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文章,高效動員足夠多的人、財、物力,促進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精準投入到就業、教育、醫療、養老、優生優育、人居環境、民生保障、交通出行、文化生活和公共安全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領域,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充分發揮保險的民生保障作用。打通制度堵點,發展保險科技,創新保險產品和服務模式。應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擴大社保的覆蓋面,讓更多群眾獲得社會保險,為其在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時有收入或補償保障。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許多收入不穩定、多地流動打工、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受到戶籍限制的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無法繳納社保,難以獲得失業救濟、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鄉村居民的收入,受季節性、周期性波動影響較大,應適當增加社保繳費的靈活性,完善轉移接續機制,穩妥有序提高城鎮就業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比例。應改革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機制,多繳多得,推動繳費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掛鉤,有序推進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跨省共濟,更好發揮醫療保險的強制性、互濟性、社會性職能。應加大科技賦能,開發具有行業、區域特色的個性化保險產品,例如規避糧食、果蔬價格波動、海洋養殖風險的保險產品,提供線上保險業務、人工智能保險服務,精準定價,增強金融保障鄉村人口收入穩定性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二是做大做強普惠金融,多渠道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就業、教育、醫療和住房需求。就業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民營經濟解決了80%以上的就業,中小微企業是提供就業的主力軍,要做好普惠金融這篇大文章,發展普惠金融大模型,提高大型金融機構普惠金融業務占比,擴大支持小微企業的戶數和規模,整合金融渠道和種類,提供涵蓋支付、信貸、保險、證券、理財的綜合金融服務。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發展多元化的中小金融機構,下沉金融服務到村鎮,加強數字金融賦能,建立全社會數據共享平臺,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讓更多中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支持,提高其生存發展能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中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僅靠資金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金融機構在提供資金時,還應提供信息、財務、風控等咨詢與培訓,增強中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
三是加速發展養老金融,制定鼓勵養老金發展的信貸政策,提高養老金融占比,將更多金融資源投入到銀發經濟,擴大老年產品生產和服務。支持發展康養產業,發展老年用戶友好的智能技術產品,推動公共設施、居民住宅等多層建筑加裝電梯,推進城鄉公共空間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努力構建養老金融生態,提供更多支持老年人養老的理財產品,提供涵蓋存款、保險、信托、房地產的老年資產管理服務,嚴厲打擊欺詐老年人金融資產行為,增強養老能力。支持以社區為主場景主陣地,提供居家養老一條龍服務。例如,四川宜賓市優化特殊群體服務,制定《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建成社區養老綜合體54個、老年助餐食堂35個、服務覆蓋27.25萬老人;探索實施“四方合約”助老巡訪關愛行動,獲評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優秀案例。
四是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金進入民生領域。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各級政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公共服務供給,逐步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以PPP方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增加醫院、大中小學,尤其是西部地區的醫療和教育資源供給,提高公共服務的均衡性;推動基礎設施、住房資產證券化,帶動更多民間資金參與新型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建設;優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推動數字智能技術與公共服務深度融合,擴大優質數字公共服務資源覆蓋面。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