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6月18日電 6月9日,中辦、國辦發布《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聚焦“以集成之力提升政策效能,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黨中央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最新部署”主題,中宏論壇第六十二場在線研討會于18日下午圓滿召開。清華大學全球發展與健康傳播中心秘書長蘇婧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蘇婧發言: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人民健康,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健康領域的改革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全民健康行動蓬勃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持續提高。
2016年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布,標志著我國健康國家戰略的形成。這一戰略的提出,意味著我國健康事業從以醫療為中心轉向了以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為中心。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2023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統計公報,當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8.6歲,十分逼近健康中國2030戰略規劃提出的79歲的目標。孕產婦死亡率降至15.1/10萬,嬰兒死亡率減至4.5‰,均為歷史最好水平。我們在健康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在這次兩辦下發的《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進一步體現了對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著眼的戰略思維。意見中涉及健康的內容主要分布在第三點“擴大基礎民生服務普惠性”的第六條“推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共享”,第七條“大力發展‘一老一小’的普惠服務”,以及第四條“提升多樣化社會服務可及性”的第十點“促進包容共享發展”。
在這些條文里,一方面注重醫療衛生資源的再分配,以促進醫療服務的公平性,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從落實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視角,強調對“一老一小”的服務,包括養老服務和幼兒園托育服務;同時,在提升多樣化的社會服務可及性里,還提到了很多公共衛生領域、疾病防控領域的一些措施。可以說,這次的意見有非常全面和進一步推進和改善民生的扎實內容。
我們可以重點看到,在第六條“推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共享”中,體現了我國自2009年新一輪醫改啟動之后的一貫政策導向,即堅持公立醫院作為改革的主要方向。通過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的再調配,使得廣大人民群眾都能夠享受相對比較便捷的醫療服務,解決大家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在這次推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共享的文件里,我們也看到了很多亮點。比如,要推動城市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下沉,逐步實現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建設全覆蓋,包括支持高水平醫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沉降等。去年春節左右,我帶學生前往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某鎮進行調研。在鎮中心醫院里,我們看到了一位女患者,她表示在城市里反復看不好的頭疼,在這個醫院里住院將近一周,才交了800塊錢的住院費,身體情況已經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觀。我欣慰地看到,在國家政策的策動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越來越多老百姓習慣于可以在自己家門口看病。
清華大學在最近的醫學布局當中,校領導給出了“頂天立地”的指示。一方面,清華作為中國乃至全球在基礎醫學前沿科技方面的領先者,我們要做世界最前沿的技術;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能夠在基層形成一些基層醫療共同體,使得清華助力的基層醫院能夠更多地出現在北京、出現在中國。這其實也是符合國家政策需求的,也就是讓更多的醫療資源向基層沉淀。
在此,我想提一個建議。在調研中我發現,基層有非常迫切的專科醫院訴求。還是以我調研的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某鎮為例,這個地方有一個民營的專科醫院,主要是做精神類疾病的,常常一床難求。因為在農村、在基層,如果出現精神類疾病,家家戶戶不知道如何去回應、去處理,而很多基層的綜合類醫院沒有傾斜到精神疾病的治療方面。如果去大城市看病,可能對于基層的農村群眾來說也不現實。所以,我希望大型醫院能夠在基層開設相應的專科醫院,來更好地回應基層的醫療訴求。
在文件當中的第二個亮點,就是大力發展“一老一小”的普惠服務。這里面提到了所謂的醫養結合,也就是新建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原則上不低于80%。這個明確的數據,包括增強整個護理型床位的供給,其實一直以來都突破了我們在養老領域的一個困境。如果養老機構去做類似醫療的行為,可能會被認為可能是非法行醫,因為他們沒有取得醫療機構的資質,也沒有專業的人員。但是,在大型醫院,由于本身床位的緊張、醫療資源的緊張,不能夠承受長期有醫療需求的老人住院。所以,在這次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當中,提高養老服務機構的醫養結合服務能力,明確提出護理型床位的占比,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突破。
下一步,我非常希望看到,無論是高校還是教育界,還是整個醫療的培養機構,能夠針對這樣的需求,盡可能進一步提供能夠滿足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服務能力的人才供給。同時,這里還有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延伸發展托育服務,用10年左右的時間,推動有條件大城市逐步實現嵌入式托育覆蓋。如果我們以健康中國這樣一個大的戰略去理解的話,那么,在養老這一端增加了醫養結合,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無論是健康教育,還是全面的看護,還是預防一些常見的傷害情況的發生,我們都希望能夠增強健康意識,或者說采取切實的健康促進的行動。希望未來在幼兒園這一端,除了醫保全覆蓋之外,也能夠在這一端創新舉措以增強健康意識。
我們還可喜地看到,在這次的意見當中,第四大點的第十條“促進包容共享發展”里,提到了很多當前群眾呼聲比較高的事情。比如,完善孕期婦女產檢檢查的基本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為適齡女孩接種HPV疫苗。HPV疫苗可以說是“明星疫苗”。一方面,它擁有預防傳染性疾病的能力;另一方面,臨床路徑證明90%以上的宮頸癌主要的高危因素是HPV感染,所以它也擁有防癌的能力。從衛生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這個疫苗的接種,不僅僅可以防止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相應的疾病負擔,同時由于它可以預防最終的腫瘤發生情況,所以很大程度上對慢病的防控、對整個衛生經濟負擔的下降都有非常突出的作用。
世衛組織一直希望我們能夠進一步擴大計劃免疫范圍。近年來,將國際公認成本效益最好的肺炎鏈球菌結合疫苗、Hib(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HPV(人乳頭瘤病毒)疫苗、輪狀病毒疫苗、水痘疫苗等納入國家免疫規劃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們也非常希望能夠看到,在日后我們不斷加強公共衛生領域戰略投入的基礎之上,能夠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向適齡兒童普及,包括老年人的流感疫苗。這兩年,北京、上海的接種率也在提高。公共衛生在這次意見當中的體現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大家都知道,預防為主是我國的基本公共衛生方針。預防為主是一個最經濟有效的提升居民健康水平、預防疾病發生、提供人口紅利的措施。所以,我們也非常希望能夠在日后的政策文件當中,看到更多在基本衛生服務里面的投入和相應的政策引導。我們也希望北京、上海等有條件的城市,能夠在國家政策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升對居民的服務,在改革的層面上做一些領頭或示范的作用。
當前,醫療領域是比較突出的、輿情事件非常集中的民生領域。所以,我最后一點建議就是,希望能夠進一步積極營造和引導、鼓勵我們的學生未來能夠從事學醫的職業。因為我自己作為高校的老師,能夠很明顯地看到,一些熱點事件的傳播會多多少少影響優秀的學生選擇醫學道路的信念。在我教課的過程中,跟很多同學聊天時了解到,現在學醫的時間成本和內卷程度,包括競爭等各方面其實都是非常艱巨的。所以,我希望國家能夠有相應的政策制定,包括媒體能夠積極引導,讓更多優秀的學生愿意投身到這個領域,并且加強醫德的建設,弘揚大醫精誠的精神。使得我們未來能夠有更多優秀的醫生愿意投身到健康事業當中,也有越來越多的醫生愿意去到基層,為我們的民生進行直接的服務。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