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3月21日電 (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李想)在2024年全國兩會勝利召開,學習貫徹兩會精神之際,“中宏論壇——攜手高校中宏觀察家面對面(清華篇)”網絡直播活動,于3月20日下午在清華大學未來媒體實驗室舉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杭敏。 中宏網記者 康書源攝
聚焦“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政協委員杭敏教授應邀出席論壇并接受現場訪談。以下是杭敏教授的訪談實錄:
推動新時代生產力理論再創新
中宏網記者:在新時代提出新質生產力,您怎么看這個概念提出的時代背景和它的特殊的內涵?
杭敏: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創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我的學習體會是,新質生產力從它的內涵和要旨講,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對于生產力理論的一種創新。
從理論角度來看,它既包含了傳統經濟學理論中的全要素生產率等概念,有先進技術驅動下投入和產出的效率將獲得提升的意涵,也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對所有生產力要素進行創新組合的特征。
新質生產力強調是一種整體協調的發展,一種綠色的發展,而在這種綠色發展在技術的引領下表現出特別明顯的優勢。例如,生物制造技術就是以技術引領帶動的高質量和綠色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質生產力也是一種綠色生產力。
同時,新質生產力強調各種生產要素的創新性組合,通過這種創新性組合帶來產業整體的更新換代和遞進發展。今天我們常說的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等,都代表了生產要素的創新組合。
中宏網記者:美西方對我戰略圍堵和“卡脖子”,反應了我們的發展短板,在這些背景下您怎么看新質生產力,以及其在新聞傳播學科的體現?
杭敏:外部環境確實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如何在內部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改造,以及高質量發展中找出新動能,這是今天提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原因。我理解新質生產力很大程度是以前沿和高端技術作為推動、作為帶動抓手來進一步推進整個產業的升級和換代。在這樣的新技術帶動下,我們從原來的跟隨者變成了現在的引領者。例如,剛剛陳國強老師提出了許多生物制造的前沿技術,在過去幾年中,我們的生物制造已經不再是跟隨者,而是帶動形成整個產業鏈完整發展的領先格局。
如果說到新質生產力和新聞傳播學科的結合,起碼有兩方面,一是在新聞傳播的教育研究發展當中,如何去更好地貫徹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理念。二是從實踐角度出發,新聞傳播的學者和業者如何通過傳播來推動整個社會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
從第一個角度來看,新聞傳播學科如何去貫徹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理念,特別重要的就是促進跨學科之間的融合,特別是技術融合。我們常說到智能化技術、新媒體技術和媒體的融合發展,這些都是學界和業界的關注重點。今天各位專家相聚在清華大學未來媒體實驗室,大家可以看到在這個實驗室當中,我們有智能顯示內容集合、澎湃的數據挖掘和處理終端等等,這些都是以新技術帶動的跨學科融合在新聞傳播學科的體現,也是新質生產力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具體體現。
以全球視野培養跨文化傳播人才
中宏網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那么,如何準確地理解因地制宜?如何精準地施策做到因地制宜?
杭敏:我剛才講到,新質生產力是以前沿高端技術作為抓手,對于現有的生產要素的一種創新性的整合。從這一角度來看,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個地方政府首先應該做的是對各地的生產力要素,資源稟賦等等做出整體梳理,根據不同區位特點、發展狀況和文化特征等來定位資源優勢。同時,基于資源特點來進行生產力要素的創新組合。如果我們將專家的前沿技術和各地的資源稟賦以及生產力要素特點相結合,就能更加有效地推動發展和形成新質生產力。而在這一過程中,媒體有責任和義務去搭建平臺,設立紐帶,推動各方信息的溝通和交流,將前沿技術和各地的需求以及資源特點相接合,推動形成發展優勢。所以,在對接技術和生產力資源的過程中,做好精準傳播,我們媒體人大有可為。
中宏網記者:發展新質生產力對跨學科、交叉學科培養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作為傳播學者,您怎么看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培育?
杭敏: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要求的人才,一是需要跨界融合,二是需要終身學習。
新聞傳播是開放型的應用性學科。我們常提到“新聞傳播+”的概念,即將新聞傳播與其他相關學科融合,形成跨學科優勢。比如,剛才各位專家提到精密制造、合成生物等科學前沿,這些新知識和新聞傳播學科融合交叉就形成了科學傳播、技術傳播等新領域;還有,新聞傳播和生命醫學和數據科學的交叉等,形成了健康傳播和數據傳播等。我所在的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近年來在這些領域都有拓展。這樣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人才是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當然,要培養這些復合型人才,無論對學習者,還是教育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們還存在不少知識壁壘需要去跨越,這也確實是教育中不小的挑戰。
要應對這樣的挑戰,我們要做到的重要一點就是保持終生學習的習慣。學習沒有邊界,也沒有終點。我們需要引導學生保持持續學習和終生學習的習慣,推動形成學習型社會的氛圍,以適應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讓世界讀懂“新質生產力”
中宏網記者:作為傳播學者,您對做好“新質生產力”這些中國原創成果的大眾傳播和對外傳播等,有何建議?
杭敏: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一個高語境國家,我們以表達的概括性和凝練度為要旨,因此在傳播中我們注重語言的精煉;而不少西方國家是低語境文化,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水平不高,所以,對外傳播中,我們需要應用更多具體而生動的例子來表達。同時,在對外傳播中,我們也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既介紹中國的國情特點也結合全球發展的需要來進行闡釋,這樣才能提升我們國際傳播的效果。
中宏網記者:有網友提問,如果對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中學生介紹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您會如何介紹?
杭敏:向美國的中學生介紹新質生產力,容易也不容易。容易的是因為他們來到中國,看到中國的發展,看到中國日新月異的狀況,他們一定會去思考后面的驅動力是什么。在這樣的背景下,從生產力角度給他們去進行解釋,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這也是我們需要推動和促進人文對話和交流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那么不容易呢?是因為目前對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和內涵進行闡述的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進一步提升和完善的地方。比如,我帶領的清華經濟傳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最近一直在關注新質生產力的海外傳播,其中,我們可以看到,關于新質生產力英文表述就經歷了一個漸進的調整過程。從起初New quality productivity的翻譯,到后來的New productive force,再到現在的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的譯法,我們在一步步調整和提升,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要傳播好這樣的重要理念,我們也需要積累更多的鮮活案例、現實做法和典型故事,有序推進受眾的認識,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精準有效的國際傳播。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