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周子怡) 9月19日,聚焦“提振信心 統籌發力——推動新時代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主題,中宏論壇第四十一場在線研討會圓滿召開。中央黨校教授、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丁藝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主題發言。
以下是丁藝發言:
當前,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我國已經進入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了促進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加強對民營企業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的財稅政策,支持民營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提高民營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為我國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作了新的重大部署,明確指出,使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目前,我國數據資源規模和質量加快提升,數據要素價值不斷釋放,我國積極鼓勵依法依規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積極推進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營造有效供給、有序開發利用的良好生態。當前,數據要素作為數字經濟時代下經濟和信息社會的核心資源,是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后的又一重要生產要素。因此,民營經濟要利用好數字技術和公共數據促進自身發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水平達到新高度。
各地圍繞公共數據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積極探索。
數字時代,以公共數據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有力促進民營經濟的轉型升級,一些地區通過出臺數字化新政、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政務服務效能提升,深入開展創新實踐,推進公共數據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應該說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如何通過數字技術更好地發展經濟,也取得了積極進展。
廣東省作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民營經濟數量最多的省份,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方面也在發揮“排頭兵”作用,多管齊下為企業破解發展難題,幫助很多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積極推行“多證合一”“一網通辦”等政策,簡化了企業注冊、注銷等手續,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提高了融資效率。
福建省加速推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能級提升行動,發展數字農業,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全面推進數字商務高質量發展、培育數字化轉型服務生態、實施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工程,發布了《關于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堅持以創新驅動增添動能,推動民營經濟成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鏈自主可控的重要力量,大力支持民營企業開展數字化共性技術研發,參與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應用創新,通過省公共數據資源開發服務平臺開發利用公共數據資源。
貴州省建設經濟運行領導駕駛艙,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以構建城市運行態勢指標體系為基礎,為政府各級領導實時提供重要監測指標,以可視化、智能化、系統性、多維度及時掌握全省經濟運行情況,服務黨委政府科學決策為目標,推動全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領導駕駛艙緊緊圍繞大數據的“聚、通、用”,通過各級各領域的海量數據資源的實時匯聚,從宏觀到微觀的逐級分析監測,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經濟運行情況智能分析,更好地服務本省經濟發展。
最后,就進一步加快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利用,發展數字經濟,賦能民營經濟提幾點建議。
一是積極構建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制度體系。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已成為經濟增長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數據是推動數字中國建設和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必須結合我國發展需要,做好體制機制建設,尤其是要完善數據基礎制度,為推動公共數據有序開放、依法使用、高效流通提供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要進一步加快推進公共數據開發,促進數據高效流通使用,賦能民營經濟,需要從頂層設計著手,積極構建中國特色的公共數據制度體系。
數據基礎制度體系是數字時代一個國家重要的治理制度設計,是激勵和約束數據要素市場主體行為、保障數據要素高效安全參與分配、促進數據要素作用發揮的制度集合。要充分依托我國數據規模和數據應用優勢,建立符合數字時代先進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數據基礎制度體系,助力提升我國在數字化發展中的統籌協調能力、社會整合能力、風險應對能力、總體安全保障能力,從而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作用,促進數據生產力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數據權益,更好服務于民營經濟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建議進一步完善我國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的基本規范和實施機制,明確公共數據運營的授權管理主體、授權對象資質、授權運營場景、授權管理程序、收益分配機制、運營評估標準、授權期限及退出機制等,規范公共數據授權、加工、經營、安全監管等數據活動,鼓勵符合條件的市場化主體共同參與開發利用,挖掘公共數據潛在價值,建設數字交易生態體系,促進跨領域、跨地區、跨主體數據融合應用,加快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
二是堅持產業協同,立足產業結構特點,推動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三次產業實現高質量協同的數字化發展,對于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具有重要意義,要打好產業“組合拳”,釋放產業協同升級的“乘數效應”,帶動我國發展能級的整體提升。
立足不同產業特點和差異化需求,聚焦龍頭企業面對的具體需求場景,培育第三方專業數字化服務機構,建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銜接集聚各類資源條件,擴大數字化轉型服務市場規模,提升數字化轉型服務水平。要積極推動農業、新型實體企業、旅游業等行業的民營企業,深入探索與數字經濟的融合。通過完善農村地區物聯網、5G、AI、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打通銷售渠道,實施精細化管理,推動農業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為鄉村農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以工業制造業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主戰場,推進實施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鼓勵公開競爭,打破產業進入壁壘,激發產業互聯網平臺創新活力,優選各行業最佳數字化方案,進而開展中小企業數字賦能行動推廣實施,不斷增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彈性。通過數字技術創新對新型實體企業賦能,重新構建供應鏈體系或促進傳統產業結構升級的新型組織結構,發揮好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作用,推動新型實體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是堅持區域協同,立足區域比較優勢,推動數字經濟協調發展。
構建創新協同、錯位互補、供需聯動的跨區域數字經濟新生態,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
要因地制宜,立足區域比較優勢,根據區域特征優化數字經濟發展路徑,整體性、集成式地提升數字經濟發展質量。要依托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重點區域,統籌推進跨區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新型數字技術提升跨網絡、跨地域數據交互能力。要圍繞不同區域的共性數字需求,引導各類要素加快向優勢區位聚集,推動共享數字平臺落地,實現規模化發展,提升數字經濟整體效率。要積極探索區域間數字經濟協同發展新模式,建立數字資源跨區域、跨平臺調用新機制,打破區域行政壁壘,探索發展跨越物理空間邊界的“虛擬”跨區域數字系統,加快實現數字資源跨區域產業化集聚、平臺化運營和網絡化協同,提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區域間數字資源共享水平。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