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四季度,人民幣在其“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中已達到2.79%,比三季度的2.66%又有所提高。人民幣被廣泛使用,并且成為主要儲備貨幣,根本在于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同時保持了溫和的通脹水平。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中國發揮出制度優勢,最大程度上穩定了經濟,最早恢復增長,也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作出重大貢獻。這是增強人民幣信譽的重要砝碼。
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是中國外匯管理的基本方針。做到這一點,需要統籌內外部貨幣變化因素,將實體經濟波動對本幣量和價的反饋作平滑處理,即超前研判其他主要幣種的松緊趨勢,在本幣政策安排中消化該因素,做到本幣內部平衡。近5年來,無論是應對美國發動的貿易爭端,還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都堅持貨幣政策穩健和可持續,基礎貨幣投放既不太松也不太緊,堅決不搞大水漫灌。這一相對謹慎的策略,穩定了外界對人民幣供應的預期,有利于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
人民幣對外均衡的基礎是保持中國對外貿易基本平衡。2018年以來,針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最新變化,中國積極主動擴大開放領域和開放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主動擴大進口。包括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作為重點開拓的進口來源地,積極推進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的自貿區談判,舉辦進口博覽會,提高進口貿易便利化水平,降低進口環節制度性成本,清理進口環節不合理收費等。這些平衡貿易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2021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21.4%。其中,出口21.73萬億元,增長21.2%;進口17.37萬億元,增長21.5%。在全球貿易整體下降的形勢下,中國在保持進出口平衡的基礎上實現量的大幅增長,殊為不易。
人民幣不斷提高全球外匯儲備占比的同時,也不斷提升其在國際支付體系中的地位。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月,人民幣繼續作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占比3.20%。與2021年12月相比,人民幣支付金額總體增加了10.85%,高于所有貨幣支付金額總體增加6.48%的幅度。
當然,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些年不斷實現量的穩定增長,已經形成了良好開端。貨幣信譽最終是由實體經濟決定的。中國經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堅持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穩定經濟增長速度,加大創新驅動的力度,積極主動優化經濟結構,通過擴大開放實現內外資源統籌。中國已經成為各國投資者創業興業的樂土,中國經濟已經連續多年為世界經濟貢獻超過30%的增量。依托于中國經濟的人民幣資產,在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三方面形成共振,人民幣不斷擴大國際使用和儲備份額是大勢所趨。
毋庸諱言,美元作為占全球最大份額的支付和儲備貨幣,具有霸主地位。即使近20年來其儲備份額持續下降,但其地位依然穩固,2021年四季度,其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為58.81%。因此,人民幣作為成長中的儲備貨幣,是與美元長期保持霸主地位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美國會采取種種措施維護其美元霸主地位和全球戰略優勢,包括采取戰爭手段、貿易霸凌手段等。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不斷發展壯大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中國與包括美國在內的經濟體必然要開展大量貿易合作。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和國際儲備份額必然進一步擴大。
從歐元創立20多年來,其國際儲備份額一直徘徊不前的現實來看,后起的國際儲備貨幣實現突破并不容易。其中,歐洲內部的財政統一一直難以實現,即使金融統一了也不時受到干擾。再加上英國脫歐等事件的影響,歐元的經濟依托顯得不夠穩定。相對而言,中國長期保持政治經濟社會穩定,只要經濟穩定增長的勢頭保持下去,人民幣成長的前景是可以預期的。
近期,人民幣和美元的政策周期不同步,中國需要適當增加流動性,美國則需要收縮流動性。這種政策反差對人民幣匯率帶來一定壓力,并且類似的情形還會反復出現。這就需要中國保持戰略定力,提高貨幣政策藝術,關鍵是堅持以我為主。
長期來看,人民幣與美元將面臨周期性、戰略性、流動性的滾動互動,對雙方金融體系而言,都有可能形成有利和不利的情況。美元出于全球戰略考量,會采取壓制人民幣的策略,包括干預匯率水平。但只要中國經濟保持穩定發展,并且不斷優化結構,堅持以開放姿態推進發展,人民幣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在匯率政策上,人民幣要堅持彈性策略,即根據形勢和經濟數據,堅持匯率雙向波動,適度增加彈性。這是統籌內外部貨幣變化因素的最佳策略。當然,世界局勢瞬息萬變,也要加強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做好政策和手段預案。(董少鵬,證券日報副總編輯、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