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訊 6月24日,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第186期“經濟每月談”在京舉辦,本期活動的主題是“‘人工智能+’的實踐和前景”。會議由國經中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王一鳴主持。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標準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提出到2026年,引領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快形成。騰訊研究院副院長劉瓊認為,加快人工智能+落地,關鍵在于識別出制度性、系統性、長期性的深層次問題,主要有三方面:自研軟件應用生態薄弱導致人工智能+落地缺乏系統性支持;數據深層次問題導致企業場景數據儲備不足;軟硬協同不足導致工程化創新價值難以普惠共享。劉瓊建議:一是頂層設計上需要更加包容、鼓勵創新試錯的環境,著力構建一個擁抱不確定性、鼓勵多元探索的生態系統。二是認知上保持合理預期,避免追求一步到位。面對技術的快速迭代,企業應避免步子邁得太大,先完成從0到1的構建,再根據業務復雜度推進模型適配和應用開發。三是破除“重硬件輕軟件”的認知偏見,多層次推動軟件應用生態可持續發展,夯實人工智能+的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人工智能經濟研究室主任張磊表示,當前,人工智能的經驗主義范式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洞察力。在理論知識加上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內化為實踐知識,形成新文科,反而可以將人工智能強大搜索能力和快速驗證功能同人類專家獨有的洞察力結合起來。這樣的復合型新文科人才恰恰是實現創新范式變革、降低創新成本、增強新產業創造能力并最終緩解就業沖擊的關鍵。
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交互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偉表示,機器人或許具備智力和智能,但還不具備智慧,也就是組織協同的能力。所以,人形機器人要把世界的關系融入到一個家庭里面,這當中的復雜性是超科技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現階段它可能還不具備量產的條件。劉偉指出,人工智能領域里有一個專業詞匯叫“人機環”,僅僅強調機器是片面的,把人形機器人放到環境體系中去考慮,才符合未來發展的方向。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