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增速環比提升0.8個百分點,工業對宏觀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6.3%。其中,電子信息、汽車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的貢獻率合計超過58%,標志著數字技術正加速重構工業生產方式與產業生態。以下從基礎設施、技術融合、要素重構及政策迭代四個維度展開分析。
一、數字基礎設施的支撐效應深化:從網絡覆蓋到算力質變
全國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企業超400萬家,覆蓋工業全部41個大類,形成“平臺+生態”的協同效應。全國已建成3萬余家基礎級智能工廠、1200余家先進級智能工廠、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這些類型的智能工廠覆蓋超過80%的制造業行業大類,工廠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28.4%,生產效率平均提升22.3%。以某新能源汽車企業為例,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全球8大生產基地,實現產能動態調配,訂單交付周期縮短22%,庫存周轉率提升18%。
5G與算力基礎設施的升級更為顯著。累計建成5G基站439.5萬個,用戶普及率75.9%,5G工廠突破700家。全國算力總規模達280EFLOPS(百億億次/秒),智能算力占比提升至42%,支撐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效率提升40%。某工程機械企業部署邊緣計算節點后,液壓系統壓力波動監測精度達毫秒級,核心部件壽命預測準確率提升至89%,年降本15億元。
二、技術融合驅動產業組織變革:從單點突破到全鏈重構
2025年一季度,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高于同期工業增加值增速5個百分點。目前中國半導體設備廠商在28nm及以上領域已基本實現了全覆蓋,部分刻蝕、清洗環節已推進至先進制程節點,國產化率達80%以上。而在14nm工藝上,中國半導體設備廠商也實現了50%以上的覆蓋。得益于數字孿生技術的深度應用,某國產光刻機廠商構建覆蓋設計、流片、封測的全流程數字孿生系統,將新產品研發周期從26個月縮短至18個月,關鍵零部件適配驗證效率提升300%。
在裝備制造領域,AI預測性維護系統滲透率達到41%,設備非計劃停機時間減少37%。以某鋼鐵企業為例,其將2000余個工業機理模型封裝為可調用微服務,構建全流程數字煉鋼系統,合金配料優化模型使噸鋼成本下降85元,年節約成本超12億元。這一實踐印證了“軟件定義制造”(SDM)的潛力——通過解耦硬件與軟件功能,實現制造系統的柔性化與智能化。
三、新質生產力要素重構:從設備升級到能效革命
截至2023年底,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已達到470臺/萬人。設備智能化僅是起點,更深刻的變革來自能源系統的數字化重構,重點用能企業單位產值能耗同比下降4.3%,其中通過AI優化鍋爐燃燒參數的企業,熱效率平均提升2.8個百分點。某化工園區運用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能源互聯網,實現余熱、蒸汽等多能流協同,綜合能源利用率提升19%。
在氫能等新興領域,廣東省正著力提升從制儲、加運到燃料電池的全產業鏈數字化水平,燃料電池電堆功率密度提升至4.5kW/L,系統效率突破62%。這類實踐表明,數字技術不僅能提升生產效率,更能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形成“能效提升-成本降低-綠色溢價”的正向循環。
四、轉型進程中的結構性挑戰:從數據孤島到生態短板
盡管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但行業間不平衡現象依然突出,大型企業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達82%,而中小企業僅為43%。數據要素流通機制的不完善加劇了這一差距——約65%的工業數據沉淀在企業內部,確權、定價、交易等基礎制度尚未健全。
核心技術自主化仍是瓶頸,高端工業軟件國產化率不足25%,CAE軟件核心求解器進口依賴度高達91%。在實時操作系統(RTOS)領域,國產化生態尚未完善,導致智能裝備的自主可控進程受阻。
五、政策迭代與生態構建:從局部試點到系統推進
為破解上述難題,政策層面需持續完善“技術攻堅-產業協同-標準引領”三位一體推進機制,重點突破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基礎軟件自主化三大瓶頸。
1.前沿技術布局:在6G、量子傳感等領域提前部署工業應用場景驗證。例如,5G-A商用部署已在河南省展開試點,其毫秒級時延和厘米級定位精度將重塑工廠物流與質檢流程。
2.數據要素市場化:完善工業數據分級分類管理體系,推動建立跨行業數據交易示范區。河北省正鼓勵龍頭企業建設“數據湖”及高質量工業語料庫,支撐工業大模型訓練。
3.中小企業賦能:實施“鏈主”企業帶動工程,通過開放應用場景、共享數據資源等方式實現產業鏈協同轉型。河南省鄭州、鶴壁、新鄉三市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已初見成效,首批1039家“專精特新”企業獲財政獎補支持。
4.基礎軟件攻堅:推進工業軟件“鑄魂工程”與芯片“強芯工程”,強化產學研用協同。廣東省通過政策引導,推動工業級芯片在智能裝備中的規模化應用。
結語
2025年一季度的數據表明,中國工業正經歷從“數字賦能”到“數字定義”的范式轉換。這一進程既需要企業層面的技術創新,更依賴政策層面的生態構建。未來,隨著6G、量子計算等技術的突破,工業數字化轉型將邁向更深層次的系統重構,為全球新型工業化提供中國方案。(朱丹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