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王鏡榕)順應數字中國建設的目標愿景,立足遼寧振興和東北振興區域實際,《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強調,將“全力打造數字遼寧 助力產業轉型升級”作為“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將“建成數字遼寧、制造強省”作為遼寧省2035年遠景目標。
遼寧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潘宏
日前,遼寧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潘宏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
精準把握數字遼寧建設新機遇
中宏網記者:在全球戰疫與經濟復蘇背景下,數字經濟異軍突起,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關鍵力量。您怎么看待我國“十四五”規劃期間“數字中國”建設所蘊含的“數字遼寧”新機遇?
潘宏:今年3月12日,國家正式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在第五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中,從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數字生態四個維度提出了“數字中國”的建設目標。
在數字經濟維度著重提及打造新優勢,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規劃》還提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7.8%增加到10%的發展目標。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主要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
在數字社會維度著重提及加快建設步伐,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方式創新,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
在數字政府維度著重提及提高建設水平,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
在數字生態維度著重提及堅持放管并重,促進發展與規范管理相統一,構建數字規則體系,營造開放、健康、安全的數字生態。
《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也對建設數字遼寧提出了明確發展目標,同樣從四個維度展開,并對數字經濟、數字生態建設做了細分,共六個方面,更加突出數字遼寧發展特色和著力點。
在數字經濟維度中,數字產業化強調布局發展創新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集成電路產業、人工智能產業、新一代網絡安全產業、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區塊鏈技術發展應用等方面,產業數字化則從工業農業服務業三個角度,加快數字技術全方位、全鏈條賦能產業,利用數字化場景牽引技術創新、拓展市場空間,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在數字政府維度中,從完善政務基礎平臺,到推動數字化治理,體現構建大數據深度科學輔助的政務管理運行新機制、新平臺,提高數字化政務服務效能。
在數字社會維度中,從信息惠民到建設數字鄉村,強化系統集成、整體提升,推進公共服務、智慧城市、數字鄉村等迭代進化。
在數字生態維度中,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場景優勢,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破除數據價值挖潛和數據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大數據政用、商用、民用發展,釋放數據要素倍增效應。對數據安全也提出了健全數據安全治理體系,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數據相關的權益,保障數據依法有序自由流動,形成全社會共同維護數據安全和促進發展的良好氛圍。
加快數字化轉型服務高質量發展
中宏網記者:結合您對《綱要》內容的學習體會,您對我國“十四五”規劃期間加快”數字遼寧“建設有何建言?
潘宏:對于加快數字遼寧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一、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重點在數字融合技術有效發揮作用,搭建數字經濟產業聯盟提升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效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作為基礎賦能實體經濟,在此過程中,單一技術并不能帶來完善的解決方案,真正解決實體經濟效率,傳統產業數字化的過程一定是各類數字技術相互補位,融合發展才能解決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中遇到的困難。因此發展數字融合技術是數字經濟得以健康高速發展的重要支撐,不同企業都在各自數字技術領域有絕對優勢,而推動產業數字化需要融合技術作為支撐,因此,在遼寧搭建數字經濟產業聯盟可以讓不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共同聯合解決本地產業數字化問題。
二、全社會各類傳統企業都應該嘗試探索數字化轉型,但不宜盲目轉型,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增加產業數字化應用場景供給。企業數字化轉型不僅是將數字技術應用于生產、管理、銷售等環節,而是應該對其組織活動、流程、業務模式和員工能力等方面以數字化的架構模式進行重新定義和思考。傳統產業要把握住“十四五”期間的戰略機遇期,解放思想,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并在此過程中增加數字化應用場景的供給。
三、數字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然帶來結構性就業影響,社會培訓機構應提供因此新增就業崗位專業技能,高校要對人才培養做出適時調整。數字經濟加快自動化技術對人力的替代,但同時也會創造出網絡營銷師、直播營銷、直播間運營等新的就業崗位,社會培訓機構應提供相應的培訓服務。當前,數字經濟的理論研究與數字經濟的教育教學都處于起步階段,高校對于數字經濟人才培養也在進行不斷深化改革,培養目標主要體現在培養具有數字經濟理論和方法、掌握數字化創新理論和工具、具有管理和政策分析的復合型人才。高校要注重新文科、新工科建設,培養更具有創造力的復合型人才。
四、數字社會建設考慮彌合數字鴻溝,發展適老化技術應用,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2021年4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抓好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實施工作的通知》,擬加快推進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助力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受益群體平等便捷地獲取、使用互聯網應用信息。2021年5月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報告》,遼寧省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25.72%,切實解決廣大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的困境和障礙,對于構筑全民暢享數字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勢在必行。
五、緊抓工業互聯網發展機遇,深度開發工業APP,賦能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是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近日遼寧省出臺《遼寧省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在新型基礎設施,重點行業,網絡建設,建設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等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方面提出了明確任務和發展思路。為加快促進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在打造綜合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建設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基礎上,深化工業資源要素集聚,加速生產方式和產業形態創新變革;重點培育高質量工業APP,推動數字產業化發展,形成普適性強、復用率高的基礎共性工業APP。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