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人才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當前,我們正闊步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要想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難題,就要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堅持人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我們要把建設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來抓,瞄準集成電路、新能源、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關鍵領域,完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推動“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核心技術人才,把優秀人才集聚到各項發展事業中來。
高校要當好人才的“搖籃”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源頭創新的主體,也是培養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人才的“搖籃”。要發揮一流大學主力軍生力軍作用,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布局,抓好科教和產教協同,培養一流創新人才。
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教深度融合??萍记把睾完P鍵領域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是科學技術創新的“金字塔”、科技競爭的戰略制高點?;A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要不斷強化基礎研究,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重要作用,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機制,加強系統科研訓練,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支撐高水平創新人才的培養,持續增強數理化、文史哲等基礎學科的實力,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自主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
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產教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科研院校作用,有效轉化高??蒲袆撔鲁晒屓瞬抛叱觥跋笱浪?,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深入產業發展第一線。在不斷深化產教融合過程中,加強高校和企業之間、高校和研究機構之間、高校和高校之間、高校和地方之間的合作。推動企業設立工作站、校企研發中心等,將科技資源、“校內+校外”產學研轉化成果轉變為教學資源。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可以通過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共建共享、教師互聘授課、重大科研項目協同攻關等方式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高校與地方開展產教融合要圍繞地方的核心技術產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加快產教聯合培養基地建設,將高校實驗室的創新技術運用到地方生產實踐中,強化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有機銜接。
企業要成為人才的“蓄水池”
企業是聯合產學研各方的創新聯合體,也是聚集關鍵核心技術人才的“蓄水池”。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奔訌娖髽I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有利于激發創新者的創新潛能,有利于吸引和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隊伍,促進人才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企業要不斷深化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將“出人才”與“出成果”并重,建立科學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人才“選育管用”機制,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積極引進人才。可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平臺,不斷創新人才培育培訓方式,開展技能提升行動、知識更新工程,強化重大項目、重要崗位和重點任務的骨干人才培養。
企業要發揮“出題者”作用,當好項目的決策者和組織者。面向“卡脖子”技術難題構建多方協同配合的創新聯合體,加強產業鏈與創新鏈、學科鏈與產業鏈之間的對接,探索建立“研發基地—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科研成果轉化鏈條,積極構建良好的產教融合生態鏈。還要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創新聯合體等國家級創新平臺,構筑起拔尖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轉化的高地。
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通過不斷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掛帥”“賽馬”“軍令狀”等制度,促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把產學研創新平臺建設成為培育科技人才的沃土。
要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引導產學研深度合作。推動“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著力解決企業科技人才政策、科研項目與市場需求關聯、科研考評指標等問題,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重點評價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制定合理的科技人才培養計劃,為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良好制度保障。人才培養有關政策要聚焦落實國家重大科技戰略任務,聚焦解決重點產業鏈面臨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人才評價標準要關注成果是否能夠落地應用、目標任務是否有效實施等。
要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在引才方面,可通過設立戰略人才專項基金,建立跨界融合創新平臺,實施“項目+人才”“平臺+人才”等模式,著力完善促進產學研合作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在用才方面,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還要為各類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作者 趙光輝 貴州新發展理念與多黨合作高端智庫研究員、貴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