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航院學生在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數字化測量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實訓學習。學校供圖
在教學樓上完“飛機鈑金技術”理論課,馬上就能走進一路之隔的實訓中心;在既是課堂又是車間的實訓中心完成零件加工后,立刻又能把作為課堂作業的真實產品交到企業技術師傅手里,并當面請教和學習……在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與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航空工業成飛”)共建的航空產教園區里,從課堂到企業生產線實現“零距離”,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融于產業,為國育才。把學校建在產業園、專業建在產業、課堂建在車間。”成都航院院長劉建超介紹,長期以來,學校積極瞄準國家戰略需求,與航空工業成飛有著深入的合作。近年來,學校更是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與航空工業成飛共同成立政、行、軍、企、校多方參與的“航空職業教育集團”,圍繞產業需求設置高水平專業集群,開展“雙主體”協同育人,共同打造高素質航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創新服務平臺,為實現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使命共擔,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
成都航院與航空工業成飛淵源深厚,兩者可謂同根同源、共生發展。成都航院是原航空工業部直屬的10所航空院校之一。航空工業成飛是我國航空武器裝備研制生產和出口主要基地、民機零部件重要制造商、國家重點優勢企業,主要業務包括有人機、無人機等航空裝備的研發、制造和維修保障,以及民機大部件的研制生產。
如何推動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深度融合,共同推進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這是兩家單位一直以來的共同命題。
2012年以來,成都航院與航空工業成飛先后聯合發起成立人才育訓組織“航空職業教育集團”、科技創新組織“四川省無人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產業發展組織“成都市航空航天產業聯盟”等三類6個融合發展組織,雙方分別出任理事長、副理事長,構建融合發展生態圈,有組織地深入推進產教融合與科教融匯。
此外,成都航院還與行業內企業共建“航空裝備制造產業學院”協同育訓平臺、“某工程四川省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平臺、“飛機鉚裝技能大師工作室”技能傳承平臺等三類20個實體合作平臺,形成校企合作紐帶,承載合作項目,切實發揮多元主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作用,形成命運共同體。
2020年9月29日,成都航院在航空工業成飛支持下,與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從校企合作發展升級到校企地聯合發展。根據協議,三方將在四川成都航空產業園共建航空產教園區,緊跟航空工業成飛產業布局,助力區域航空產業建圈強鏈和提能升級。
“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劉建超介紹,學校就是要通過校企攜手“建組織,進園區,搭平臺”的舉措,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形成開放融合的辦學格局。2023年10月,由成都航院和航空工業成飛牽頭,依托成都青羊工業經濟技術發展區組建的成都航空航天產教聯合體,入選首批28個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
校企地攜手,打造命運共同體,最終的指向仍然是人才培養。
“要更好地對接產業,服務產業,保證培養的人才適合產業需求,學校在專業建設上就必須超前設置,讓專業與產業發展同步。”劉建超表示,學校緊跟飛機及發動機重大型號工程的研制生產需要,開辦數控技術、航空復合材料成型與加工技術、飛行器數字化制造技術、無人機應用技術、航空發動機裝配與試車等航空類專業,形成高度契合產業結構和轉型升級需求的專業體系,有效服務從有人機到無人機、從渦噴發動機到渦扇發動機的研制生產,確保人才培養供給與翼龍無人機、渦扇航空發動機等航空裝備重點型號量產時對人才的需求同步。
人才共育,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
“共育人才既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也是企業人力資源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成都航院副院長、航空裝備制造產業學院院長何龍介紹,在建好合作機制、建好專業之后,校企雙方把重點放在協同育人上。聚焦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從實施方案標準、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培養過程、質量評價這4個維度,推進校企全程協同育人。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航院與航空工業成飛深化現代學徒制改革,開展訂單或定制培養,推行課證融通、賽教結合,實施“2.5+0.5”分段協同培養。學生兩年半在學校學習,校企協同構建匹配生產場域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職業基本素養、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增強其航空文化認同;半年在企業跟崗培養,學習先進技術、生產流程、操作規程、管理規范和質量標準,為實現“零距離”上崗奠定基礎。
2021級飛行器數字化制造專業學生劉翔,在航空工業成飛專場招聘中因技能競賽獲獎經歷而受到青睞,最終拿到“入場券”。按照分段協同培養要求,在大三下學期,他就將進入航空工業成飛跟崗學習。
“最后半年能在航空工業成飛集體學習到先進的技術,接觸到真實的生產流程、操作規程、管理規范等,這對于我今后真正進入航空工業成飛工作非常有幫助。”劉翔相信,經過在學校和企業的分段學習,畢業后,他將能“零距離”地投入工作中。
“學校注重發揮頭部企業的人才、技術、設備優勢,通過集聚這些優勢,校企共建高水平育人資源。”何龍介紹,在隊伍建設上,學校聯合企業共建教學科研團隊,邀請企業專家、型號總師、技能大師、技術骨干等擔任學校特聘院長、專業帶頭人、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和課程負責人,培養學校教師成為企業培訓師、技術合作項目負責人或骨干。雙方合作,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標準,共建實訓、培訓基地,共建課程教學資源。
以飛機數字化制造技術專業為例,從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寫到專業課授課,都有航空工業成飛相應領域的技術骨干參與。該專業的“飛機鈑金技術”“飛機鉚接技術”等課程均由企業兼職教師教授,企業兼職教師一學年累計為該專業學生授課近800個學時。
校企育人的深度互動,除了讓學生與產業一線“無縫對接”外,也讓學校教師受益良多。成都航院專門建立了科研反哺教學的機制,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促進教師主動參加與航空工業成飛合作的科研項目和工程實踐,以科研項目為載體推動教學實驗實訓平臺建設和實踐教學改革,讓教師在科教融匯中不斷成長,推動更多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成教學資源,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創新服務能力。
技術共創,深化科教融匯
從共建產教學院到“雙主體”協同育人,最終的成效如何?
2019年11月,航空工業成飛850廠的一項技術轉包試點工作檢驗了協同育人的成效。當時,企業因技術和人力等因素,需要將一項技術轉包出去,成都航院成為首選承接單位。就在當月,成都航院第一批人員便進廠開展工藝技術工作,師生共計6人,承擔多個項目的工作。
“很快我們就獲得了企業的肯定,為后面的工作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成都航院工藝技術團隊負責人、帶隊教師李秀鑫回憶說。2020年10月,成都航院第二批15人進廠開展工藝技術轉包工作,進企師生團隊表現優異,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工作。到2022年底,學校共有7名教師和100多名學生分別進駐多個專業廠及技術部門承擔相應的技術工作,將課堂鏈接到了企業生產線。
同時,在航空工業成飛骨干技術人員的帶領下,進駐公司的師生團隊參與了無人機、軍民用飛機等項目的科研和技術攻關,有力支撐了航空工業成飛生產和科研任務的完成。
“我們把學生送到企業,其實是把人才、技術都帶到了企業,企業得到的不僅僅是技術人才,還有急需的技術解決方案。”何龍介紹,學校還通過培養現場工程師,為一大批相關企業解決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目前,成都航院已牽頭承擔了航空工業成飛一批橫向科研項目。學校申報的“共形蒙皮天線結構功能融合設計與工藝集成技術”獲得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積極開展有組織的科研,聚焦‘大平臺、大項目、大成果’,圍繞航空關鍵應用技術及‘卡脖子’技術,從協同育人出發最終實現使命共擔技術共創。”劉建超談到,成都航院—航空工業成飛“雙主體”育人的實踐探索實現了學生、企業、學校多方共贏,這是學校深化校企協同創新,共推航空產業技術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