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財經學院智能工程學院立足新時代,緊扣新工科建設要求,圍繞人才培養維度、產業發展維度、區域經濟維度,構建特色鮮明的科教融合、賽教融合、產教融合“三融合”育人模式,以提升學生科研創新和工程實踐能力為目標,致力于培養新工科“智能+”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為河南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科教融合 夯實科創培養基石
布局“智能+”專業集群。智能工程學院立足科研創新與工程實踐能力雙提升的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科技與產業發展及區域經濟建設,以智能制造技術為發展主線,積極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開設車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智能工程與創意設計等4個本科專業,將智能技術有機融入專業教學,形成智能制造、智能控制高新技術專業群。配合專業教學,建成集機械、電氣、汽車專業的智能工程實驗實訓中心。加快創新教育課程改革,專業課程《機械制造技術》獲批河南省線上一流本科課程,《機械設計基礎》獲批第二批河南省專創融合特色示范課程。以科技力量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深度學習,不斷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與地方產業發展人才需求匹配度。
搭建多元化科創平臺。學院以“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課程培養與課外培養相融合、科研協同與科技應用相融合”為發展理念,培育河南省智能冷鏈物流裝備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鄭州市智能裝配制造與物流優化重點實驗室2大省市級校企協同共建科研創新平臺,為教師開展高水平應用研究、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組建3D打印創新工作室、財智創意工作室、“匯智”科創空間、智創圖強工作室等4個學生創新團隊,通過日常開展科普小講壇、科技嘉年華、科技制作教學等訓練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潛能,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和創新合作能力。建立1項技術成果轉化機制,推動教師與學生的專利成果有效轉化至對口企業。近三年,已有師生同創授權專利107項順利投入企業實際生產,在提升企業生產效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賽教融合 用好科技“練兵”舞臺
智能工程學院重視競賽參與,創建“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研”賽教學研四位一體的賽教融合新路徑,讓競賽成為教師課堂教學與學生專業學習的有益補充和拓展,育人空間更為開闊。
將競賽內容融入課程設計。充分發揮競賽作用,將專業類競賽中的“機器人、機械設計創新、電子設計、新能源汽車技術”等競賽內容分類融入《計算機輔助設計》《機械制圖》《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電動汽車結構與原理》等課程中,開展項目式、案例式教學,豐富實踐教學體系,推動課堂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高效完成。
用好競賽練兵平臺。立足學院專業特點,每年舉辦校內機械制圖大賽、汽車創新創意設計大賽、創意繪畫比賽等,檢驗學生專業學習成效。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地方高校職業技能競賽、省市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國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創意大賽、全國大學生人工智能算法設計與應用大賽等,近三年,先后獲得河南省挑戰杯競賽二三等獎11項,國家及省市級競賽獎項20余項,申報立項省市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30余項,發表科技論文30余篇,促使越來越多智工學子在各級各類競賽中綻放光彩。
產教融合 深化協同育人格局
學院集聚校企資源,深化校企合作,促進企業與學院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合作共贏,實現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的有效連接。
科學制定課程體系。完善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制度,校企共同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科學制定課程體系。與企業合作共建車輛工程專業和汽車服務工程專業,在課程設置中植入智能網聯汽車調試技術、企業真實任務的畢業設計課題等企業課程,與宇通公司等企業合編《汽車構造》等2本實訓教程。
建立雙師聯動教學模式。一方面定期委派校內教師參加工業機器人編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等行業技術培訓,到企業掛職鍛煉,使教師具備雙師型教師資質,全面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技能。另一方面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人員擔任雙創導師,參與課程與教材建設、教學設計、實習實踐等教學工作。邀請企業主管、工匠進校進課堂,以專業授課或專題報告形式引領學生了解行業發展前景,接軌前沿技術。
聯合開展實習實訓。與企業共同制定實踐教學計劃,與比亞迪公司合作共建校內新能源汽車實訓基地,與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駐馬店中集駿馬車輛有限公司、河南中鑫之寶汽車服務有限公司、河南軒明實業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業簽約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滿足學生校外實訓周實踐教學及認知與生產實習,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為畢業就業奠定基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