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訊 從2003年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陜壩鎮中南渠村以奶牛產業為突破口創辦工廠,到成為一家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于一體的國家級農牧業龍頭企業。經過20多年發展,內蒙古旭一牧業有限公司現擁有3萬畝高標準飼草種植基地、4個標準化萬頭牧場,年存欄奶牛1.5萬頭,存欄肉牛2.1萬頭、出欄2萬頭,先后建成年生產能力5萬頭的肉牛屠宰及熟食加工廠、20萬噸的飼料加工廠、100萬噸的有機肥加工廠。2024年,企業產值達15.1億元,實現利潤4947萬元。目前,企業資產總額達30多億元。
旭一牧業在20多年的發展中,始終精打細算、堅定信心做強主業、研究開拓市場、生產與經營并重。
一、科學養殖上“做加法”
自創業之初,企業就推行科學化、標準化養殖,現已組建起30多人的科研團隊,按月齡、品種對牛群實施分群管理、TMR飼喂,有效縮短了飼養周期、提升了育肥品質。早在2013年,企業生產的安格斯牛肉就率先獲得有機認證,相較未獲認證同類產品每公斤60元左右的市場價,每公斤可多賣5—8元,按照每頭產肉250公斤計算,扣除其他成本,每頭增值1000—1500元。企業還積極學習先進地區養殖模式,直接從農牧戶手中購買6月齡犢牛,再進行集中育肥,既減少了繁育期人工照護及飼喂成本、提高了犢牛成活率,又讓養殖戶有錢賺、減輕了經營負擔。在當前多數養殖場都賠錢的情況下,旭一牧業出欄1頭活牛利潤基本都能保持在600—1000元。2018年企業建成了有機肥廠,通過牛糞發酵熟化生產有機肥,不僅能還田改善地力,還可以上市銷售。去年生產有機肥60多萬噸,僅此一項利潤就達917萬元。
二、在飼料成本上“做減法”
飼草料成本占養殖成本的70%以上,養牛想掙錢就得管控好飼草料成本這個“大頭”。2018年企業流轉土地1萬畝并與農戶簽訂2萬畝訂單,全部用于種植青貯玉米和苜蓿,年產量分別達10萬噸、1萬噸。企業自種的青貯玉米每噸較市場價低150—200元,自種苜蓿比進口苜蓿價低500—1000元、比國產的市場價低200元,兩種自種草料每年至少節約成本700萬元。企業還自建有產能20萬噸的飼料加工廠,年產自用料5萬噸、外銷料6萬噸,自產飼料比市場價每噸低500元左右,僅飼料成本每年就可節省2500萬元以上。養殖板塊負責人介紹說,“我們成本的壓減,很多都是從養殖前端省出來的”。
三、在精深加工上“求升級”
旭一牧業注重全產業鏈發展,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全力推動屠宰加工和乳品生產轉型升級。肉牛加工方面,建成肉牛屠宰加工及熟食加工廠,在活牛利潤較低時,全部進行屠宰加工,每頭獲利1000—1500元,去年屠宰加工環節實現利潤2723萬元。特別是精細分割后的32分體高端產品,全部打入北上廣等高端市場,部分產品每斤售價超160元,此外企業生產的牛肉干、牛肉醬等產品也廣受消費者青睞。乳品加工方面,建成年處理鮮奶30萬噸的乳制品加工廠,在生產液態奶、奶粉、發酵奶的基礎上,配套建設稀奶油、干酪素等生產線。在乳業行情低迷時,企業積極開拓訂單市場,通過生產小條包奶粉、承接定制產品代加工等方式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累計盈利800多萬元。比如,企業搶先生產更受市場歡迎的小條包奶粉,每噸零售價達8萬元,接近市面上主流大包粉價格4倍左右。此外,調研組還了解到,企業每天自產原奶200多噸,每公斤成本2.3元,比市場收購價低0.7元,僅此一項每天節約原料成本超14萬元。
四、在經營管理上“要效益”
旭一牧業嚴格實行扁平化管理,行政后勤崗位人員共用,800多名員工中高級管理人員僅6人,90%以上的員工都在生產一線,行政開支大大節約。調研中看到,一座占地數百畝、存欄4000頭的肉牛養殖場,現場僅有4名工人。養殖板塊負責人講道,“我們盡可能使用機械化作業,養殖場整體的人畜飼養比超1:100以上,高于1:80的行業平均水平,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同時,企業注重向“速度”要效益,大力破除決策慢、行動慢、結果慢等傳統企業詬病。比如,前年新建的乳品加工廠從立項到產品下線僅用時一年左右,日處理原奶600噸,目前邊生產邊擴建。乳業板塊負責人說,“項目早投產才能早盈利,今年6月我們的乳品精深加工生產線將全部投運,日處理原奶將達到1200噸”。
作為中南渠村黨總支書記,張繼新帶領全村在引領產業發展上始終堅持產業先行、示范先搞、風險先擔,逐步發展形成了“四大”特色產業,即旅游業、蔬菜業、養殖業、流通業,2015年引進企業投資1.5億元建成占地330畝的塞上園旅游景區,建起占地200畝的人工采摘果園。張繼新積極帶領黨員在產業發展、環境整治、扶貧助困等方面發揮帶頭作用,先后將“自治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等榮譽收入囊中。
為了提高全村農戶養牛的積極性,他首創承包、租賃和寄養三位一體的經營模式,采用“牧場+農戶+基地”的方法,承包周邊農戶耕地3600多畝,實行統一種植、統一管理、機械化作業,打響了中南渠村特色養殖的牌子。
看到散養戶養殖風險高、收益低的情形,張繼新決定無償為他們提供圈舍,集中飼養,統一管理,讓村民的奶牛能在園區內實現最優成長。同時,還將公司的小母牛發放到農戶手中,等飼養到一定階段,再以高出市場價格回收,農戶飼養一頭小母牛純利潤可達3000元,直接帶動了周邊500多戶農民發展奶牛和肉牛養殖業,1500多戶農民種植飼草料;2014年依托地方資源優勢,爭取上級項目資金,組織農戶建起1000多座溫室大棚,占地1000畝的高標準、高質量、多模式的設施農業種植區,嚴格按照標準化技術規程進行管理;2015年建成了中南渠十一社高標準肉羊養殖小區,使中南渠肉羊飼養量達3萬多只,同年引進外來資源,新建占地400畝的農副產品收購市場;2021年在烏拉特后旗巴音寶力格鎮成立內蒙古興然農牧業有限公司,成立養殖存欄10000頭肉牛及5000頭奶牛規模的循環養殖示范園區,是實現綠色高效養殖、生態循環示范于一體的現代化肉牛、奶牛養殖觀光牧場;2022年,國內迎來奶牛養殖行業低迷階段,原奶產能過剩,價格持續下跌,張繼新當即決定投身于乳制品加工行業,成立內蒙古旭一乳業有限公司,年加工鮮奶30萬噸,帶動就業300余人。乳制品一經上市,供不應求,帶動全市中小牧場快速發展,形成良好的經濟循環,為巴彥淖爾市奶牛養殖業做出應有貢獻;2023年在杭錦后旗蠻會鎮成立內蒙古旭一牛業有限公司,建成養殖存欄10000頭肉牛規模的循環養殖示范園區,每年為3000戶養殖農戶提供5000頭育成肉牛基礎母牛(或母牛犢),養殖戶每頭牛的年收益達到3500元以上,貧困戶養殖每頭牛利潤達到4000元以上,還直接帶動飼草料訂單種植農戶500多戶,戶均訂單種植年增收8000元以上。
張繼新通過“跑項目、爭資金”,對通村油路進行了改造升級,建成了集果蔬銷售、文化娛樂、車輛停放為一體的康爾徠廣場,并為村里爭取到160盞太陽能路燈。同時,創新管理方式,引入企業管理模式,將全村13個社劃分為肉羊、肉牛、農副產品流通和設施農業4個產業區域,以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經過不懈的努力,現在全村肉羊存欄達到3萬多只,肉牛10000多頭,溫室大棚1000多個,農民人均收入位居全旗前列。
除了在經濟上回饋社會外,張繼新還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先后贊助了100多名貧苦學生,向教育、殘疾、大病等方面捐款現金300多萬元。每年為環衛工人捐贈價值不少于30萬元的有機牛肉。此外,張繼新還多次組織村民到各地參觀、考察、學習,舉辦村民文藝聯歡會等活動,既增添了民間文化氣息又給百姓帶來開心快樂。
張繼新先后被自治區政府授予“自治區勞動模范”榮譽稱號;被共青團中央、農業農村部授予“全國服務新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2023年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