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新疆1月2日電 近日,在第一師阿拉爾市四團永寧鎮新疆墾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創辦人陳靜在自己簡陋的辦公室里和客戶交談。她拿起幾袋包裝精美的干果向客戶推介:“這是我們本地的特產,請品嘗,多提建議。”
陳靜遞給客戶的本地特產是杏干、西梅干,盡管相對“藏”得深,但“忠粉”不少。目前,公司年產值已達2000余萬元。
從一個普通職工,到深耕特色種植、創辦企業、把本地的土特產賣到全國的女強人,盡管從小就患有小兒麻痹癥,但在20年的創業路上,陳靜終于寫下“歲月靜好”。
種吊干杏改變人生
“杏干通過自動篩選機進行分類后,我們把最好的杏干進行包裝,銷往全國各地。我們推出的產品就是要達到一流……”在新疆墾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杏干封裝車間里,陳靜正在對員工進行吊干杏分裝指導。
陳靜(左)向社員展示公司最新產品。張濤 攝
陳靜是四團永寧鎮四連的一名普通職工,小時候不幸患上小兒麻痹癥落下終身殘疾,但她并沒有因此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18年前,她通過種植、銷售吊干杏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雖然從小父母對我關愛更多,但遇事我總要自己克服,我是一個不輕易服輸的人。”陳靜說。
1992年,陳靜隨父母來到四團永寧鎮,由于母親身體不好,年幼的陳靜只能跟著在果園勞作的父親度過童年,在陪伴父親的過程中,她漸漸學會了果園管理相關知識。
“年幼時看著父親既要照顧母親,又要干農活,我暗暗想,我一定要幫助家里減輕負擔。所以在有些農活干不了的情況下,我就向父親學習技術,父親也有問必答。”陳靜說。
1999年,18歲的陳靜成為一名職工,她婉拒四團永寧鎮有關照顧政策,主動申請承包了40畝蘋果園。由于從父親那里學習了果園管理技術,她把果園打理得很好,不久就見到了收益,連父親這個“老把式”見到陳靜管理的果園都連聲夸贊。
但好景不長,2007年的冬天,一場特大寒潮來襲,果樹凍死大半,陳靜第一次在他人面前掉下了眼淚。“家里生活剛剛好些,沒想到一個冬天,果園就毀了,第一次感到無助。”在團鎮黨委的幫助和建議下,陳靜開始改種比較耐凍的吊干杏樹,從此與杏結緣。
2008年1月,陳靜咬牙砍了蘋果樹,種上杏樹,學習杏樹管理技術,并四處求教。有人勸她,不要拖著不方便的腿到處亂跑,請人管理果園就好。陳靜回答:“我要種出最好的杏園,種出最好的杏子,賣出最好的杏干,不靠自己能行嗎?”憑借這股不服輸的勁頭,幾年后,她的吊干杏果園成為團里的示范園,而且客戶每年都提前預訂,唯恐別人捷足先登。2014年,陳靜種出的吊干杏畝均效益突破3000元,2017年達到9000元。
通過種植吊干杏,陳靜不僅成為當地的能人,而且讓全家過上了富裕生活。每年,來向她取經的人絡繹不絕,她也是來者不拒,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在陳靜的帶動下,當地一批職工富裕起來。
“造船”裝更多產品“出海”
2018年,第一師阿拉爾市總工會一行去四團永寧鎮調研,建議陳靜搭乘鄉村振興的快車,讓吊干杏實現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把團鎮的特色產品推向全國。
“其實,我也有這個打算,苦于資金不夠,一直沒有下定決心。當時,師市總工會表示,有困難就找工會,我一下子有了底氣。”陳靜回憶說。
2018年5月,在第一師阿拉爾市總工會和四團永寧鎮的全力支持下,陳靜牽頭成立了阿拉爾市杏運果林果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職工群眾入社,通過集中連片種植吊干杏,做大產業。同時,以合作社為平臺,搶占市場,助力職工群眾實現多元增收,做強合作社。
“現在社員已達到168人。大家富裕了不說,而且一起讓吊干杏成為本地主導產業。”陳靜說。
現今,一提到四團永寧鎮,首先想到的就是吊干杏。目前,四團永寧鎮已建成綠色有機吊干杏基地近6萬畝,成為該團鎮農業支柱性產業,這一成就有陳靜的貢獻。
阿拉爾市杏運果林果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四團永寧鎮六連職工蘭磊說:“5年前,在陳靜的幫助下,我也種植了吊干杏,很快就富了起來。后來我加入合作社,銷售基本上不用操心,年底還有分紅,現在我有車有房,這是以前根本不敢想的事。”
隨著四團永寧鎮吊干杏種植面積的擴大,一些種植戶追求產量,不注重質量,加上無序競爭,一度讓吊干杏價格出現大幅度波動,損害了種植戶的利益。陳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20年,她決定成立公司、建設工廠,提高吊干杏的附加值、創品牌,讓吊干杏成為師市“精品”,走出新疆,在全國各地“亮相”。
“建廠并不容易,需要大量資金,我拿出所有積蓄,還有幾百萬元的缺口,我想起了師市總工會兩年前的叮囑……在兵、師、團各級工會組織的幫助下,很快銀行給我免息貸款500萬元。沒有工會組織的支持和幫助,可能現在我們還在田間地頭賣‘大路貨’。”陳靜說。
新疆墾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引進的生產線。張濤 攝
在各級工會組織的大力支持下,陳靜注冊成立了新疆墾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新推行優質吊干杏種植“九代全程”服務模式(代修剪、代種植、代培育、代施肥、代綠色防控、代收購、代烘干、代儲藏、代銷售),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改變了“地頭售賣、提籃叫賣”的窘境,種植戶利益得到了保障,也為建立健全“公司+合作社+職工”發展模式奠定了基礎。
陳靜說:“過去在田間地頭賣吊干杏,價格波動比較大,不但利潤低,品質也達不到全國大型商超的要求。如今,我們通過建成的現代化生產線實現了產品標準化、規模化發展,迎來了更多商機。”
質檢人員檢查吊干杏質量。(資料圖)
不僅如此,陳靜還帶領公司做好品牌經營,積極拓寬經營范圍。憑借嚴把產品質量關和對消費市場的敏銳觀察,公司打造的“享絲路珍藏”“極殼派”等品牌的吊干杏、西梅干、玫瑰花茶飲、巧克力葡萄干、巧克力冬棗等特色產品,引起了眾多疆內外消費者的關注。
今年,陳靜等一批四團永寧鎮的種植、經營能人,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把當地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年銷售額逾4億元。
心存大愛 帶富鄉親
這兩年,事業蒸蒸日上的陳靜正積極為困難家庭提供各種幫助。四團永寧鎮聾啞人王紅梅感觸頗深,她用手語告訴記者:“我種吊干杏的技術是陳靜教的,吊干杏豐收后也是她幫我賣的。農閑時,我還在她公司當包裝工。我家富起來全靠她。”
四團永寧鎮十二連種植戶吐孫·艾馬爾曾經是該連的困難戶,2018年脫貧,可與其他職工相比,還不夠富裕,他想靠種吊干杏富起來。然而,幾年前,吐孫·艾馬爾一度想放棄種植杏園外出做生意。
“因為不會種,掙不上錢,所以打算放棄。親戚朋友說四連的陳靜不但吊干杏種得好,而且是個熱心人。我找到她,沒想到她承諾無條件傳授技術,還幫我銷售。現在,我不但加入她的合作社,冬季還在她的公司里從事技術工作,我已成了親戚朋友羨慕的富裕戶。”吐孫·艾馬爾說。
今年,陳靜的公司季節性用工達到了100余人,有20多名職工群眾成為正式員工,而且為6位殘疾人提供了崗位。在公司各崗位上,有三分之一的員工來自曾經的困難家庭,現如今每人每月平均收入4000元。
陳靜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愛學習,對新生事物接受特別快。這兩年,她還帶領合作社社員、公司員工一起參加電商知識培訓,拓寬銷售路子。“大家學到了很多知識,公司的產品除了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多個平臺銷售外,我們社員和員工也在嘗試直播帶貨,銷量還不錯。”陳靜說,她要和社員們一起把合作社、公司做大做強做優,把師市的優質農產品賣到更多地方、銷到海外,讓職工群眾過上更加富裕的日子。
陳靜帶著公司的產品參加展會。(資料圖)
“作為一名老黨員,帶領更多人‘實現共同富裕’是我的責任。今年,我又被評為兵團勞模,我將盡我所能帶領更多人走上致富路,壯大師市特色農產品產業,和各族兄弟姐妹一同分享幸福。”陳靜笑得格外甜。
“我早忘記了我是殘疾人。”在公司車間里,記者準備攙扶著陳靜一起參觀先進的生產線,她笑著抽出了手臂。“只要心向陽光,身心自然健康,我也希望在我的影響、幫助和引領下,讓更多的殘疾朋友和我一樣,和正常人一樣為社會多作貢獻。”(第一師融媒體中心 張濤 王芳芳)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