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山東5月23日電 聊城有5000余年的歷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代表農耕文明的黃河文化與代表商業文明的運河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近年來,聊城市堅持以“信用聊城”城市品牌為引領,以平臺建設為支撐,以聯合獎懲為抓手,以誠信典型評選為載體,積極推動信用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全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先后成功創建山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典型城市、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在全國城市信用狀況監測中長期保持前列。
5月21日-22日,“向‘信’而行 ‘誠’勢而為”山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主題采訪團一行走進聊城,實地探訪江北水城在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良好信用生態,激發信義有價“新活力”方面的擔當作為。
首站,采訪團一行來到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據悉,開發區積極探索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以信用監管為抓手,創新信用應用方式,推進惠民便企服務,營造“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良好信用生態,助力優化營商環境。
聊城市開發區行政審批服務大廳的工作人員介紹道:“為提升企業登記便利化水平,優化市場準入環境,我們制定了《住所(經營場所)登記管理辦法》。辦法堅持‘能放即放、能減即減’,充分激發市場主體創業活力。同時,堅持‘放’‘管’并重。一方面,從放寬準入限制、簡化登記手續等入手,最大限度降低市場準入制度性成本;另一方面,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對虛假承諾或者提交虛假材料騙取登記的行為,強化信用監管和約束力度,確保‘放得開’‘管得住’。”
隨后,采訪團一行來到東昌府區,首先便被新區街道蓮湖新城小區內隨處可見的“信用+”應用場景吸引了目光。
蓮湖新城小區是典型的新建商業小區,針對“新市民”城市歸屬感不強等現象,新區街道探索實行“陌鄰”變“睦鄰”三步走工作法,創新打造信義一條街、信義樂園、信義亭等。
“信義亭”成為居民協商議事的重要陣地,通過“五步議事”協商,集民意匯民智,在小區外規劃并建設2個車棚,確保電動車不進小區,真正實現人車分離,保障小區居民,特別是老人、兒童在小區內活動的安全。“信義聯盟”豐富信義積分應用,提升群眾對商戶的認可度、信任度,帶動“信義聯盟”客流量。美德信用融入物業服務,物業企業積極配合社會信義體系建設工作,積極營造信義氛圍、改善小區環境,推出信義積分抵物業費等惠民服務。形成了守信重義氛圍濃厚、志愿服務參與積極、群策群力共治共享的“五鄰和睦”信義小區。
不僅在信用惠民方面有出色的表現,在信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方面,聊城市信易貸平臺亦是下了大力氣。
聊城市信易貸平臺與聊城、莘縣、冠縣等八家農商行憑借平臺信用信息優勢,開發上線8款線上金融產品,年度合計放款金額達20億元;同時東昌府區信義體系建設辦公室與聊城農商行合作,共同對轄內個體工商戶和城鎮居民進行信用等級評定,聊城農商行根據客戶信用積分及客戶還款能力進行批量授信,依托“客戶經理駐點辦公”,通過實地走訪、現場宣傳,強化點對點、面對面上門營銷服務,不斷延伸金融服務觸角,推廣社會信義體系建設工作,并在區政府“信義東昌府”小程序內添加了“信易貸”模塊,由聊城農商行提供授信信息、專屬客戶經理聯系方式、水城快貸鏈接,在小程序內展示。
在信用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方面,東昌府區也是成績斐然。位于東昌府區西部的侯營鎮紅色+信義教育基地創新建立“為你守侯”愛心食堂,集“為老”“為小”“為特殊群體”“守侯小菜園”等多項志愿服務為一體,由鎮黨委政府、文明實踐站、信義工作小組、群眾志愿者等多方合力運行。愛心食堂的食材除了由鎮政府補助、志愿者捐贈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那就是“信義愛心小菜園”。每年志愿者們輪流貢獻出自己家的農田,其余人員捐錢捐物施肥播種,菜園日常管理也由志愿者們承包。到了收獲的季節,除了用于愛心食堂所用外,采摘的新鮮蔬菜還會由志愿者們送給80歲以上老人、困難家庭、殘疾人等群體。
“面向全村80歲以上老人、孤寡老人每月一次的愛心食堂午餐活動已經持續了三年,而且重陽節、元宵節、中秋節等中華傳統節日時,志愿者也會組織起來,為老人送上親手制作的粽子、餃子、元宵等節日食物。信義積分等級達到四星級以上的村民也可以享受每月一次的愛心午餐福利。”侯營鎮紅色+信義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員介紹道。
架好誠信善治之梁,激發基層治理活力。采訪團一行來到閆寺街道隋莊村,看到的是隋莊村著眼基層治理多元化、精細化目標要求,積極探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引領誠信觀念走深走實、社會監督見行見效,不斷開創誠信善治的“清朗”基層治理新局面。
據悉,為激勵先進、鞭策后進,隋莊村設立了“紅黃榜”,警示、激勵參與小區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設立街道、行政村、網格村三級通兌的“信義超市”。打造“信義積分菜園”,獎勵給積分較高的居民及志愿者,美觀性和實用性大大增加,曾經的“片荒”逐步演變成了隋莊乃至整個街道的亮點。設立“信義小院”,整合了積分兌換、民主議事、便民服務等功能,以小區議事協商的形式,展示出群策群力的優勢,大幅度提升了鄉村治理能力,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了和諧力量。
誠信文化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采訪團一行隨后前往的茌平區、臨清市、冠縣,皆在誠信文化建設上有著讓人眼前一亮的豐富實踐。
魯義姑姊者,魯野之婦人也。春秋時期義姑退敵的故事在齊魯大地傳為佳話,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深明大義的村婦,為她修建了祠堂,塑起了雕像,起名“魯義姑祠”,清朝同治四年又重修此文廟以拜祭這位德義忠孝的“魯義姑”。魯義姑文化所提倡的“公正、誠信、仁義、大愛無私”為茌平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增添了文化底蘊。
臨清市逸夫南校則是以美德信用進校園為抓手,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納入學校管理日常,打造育人全景式場域,賦能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學校充分發揮信用評價激勵作用,印制‘美德積分存折’,制定學生量化考核辦法并進行評價,美德守信加分為主,失德失信扣分為輔,構筑人人可行、天天可為、階梯進步的評價激勵機制,創新探索‘一班一案、一生一檔’積分制管理模式。”學校的工作人員向采訪團一行介紹道,“同學們可以把文明、守紀、勤奮等美德作為財富一點點積攢下來,存折上的積分可以兌換十余種‘美德卡’,再憑美德卡到‘博愛小屋’兌換成實物和心愿獎勵。學校根據美德存折積分每周、每月、每學期分別評選出三級美德少年。在小小信用積分獎勵的引領下,學生比行為、比習慣、比學習、比進步、比方方面面,成為推動師生落實全環境立德樹人的‘能量站’。”
冠縣柳林鎮武訓希望小學的前身是千古奇丐、清末平民教育家武訓先生于1888年創辦的“崇賢義塾”,迄今已有百年歷史。百年后的今天,“崇賢義塾”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未變的是“仁愛堅毅”的武訓精神仍在這里賡續。
“立身存篤信,景行勝將金”。把學生納入信用體系管理,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等良好行為的重要舉措。為此,冠縣柳林鎮武訓希望小學開展了學生信用評價考核,對學生的學業、活動、誠信、榮譽、兩操和安全等方面進行信用評價。學生每天的基礎分為10分,各班各評議小組根據學生到校、紀律、“兩操”、榮譽、勞動、誠信等方面的表現進行加分或減分,定期匯總積分。根據學生每月的信用評價積分發放五星金卡、五星卡、四星卡、三星卡,學生可持相應數量的星級卡,到“信用超市”兌換獎品。
冠縣柳林鎮武訓希望小學配套創立的“信用超市”為誠信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兌換物品,有學習用品、益智玩具、運動用品、日常生活用品、校長書寫的書法作品以及學生在勞動課程上制作的手工藝品等,學生根據信用積分兌換相應的物品,形成“守誠信、有積分、得獎勵”的良性循環。
采訪團一行探訪聊城的最后一站——冠縣清泉街道西谷子頭村是冠縣第一批“信用進農村”試點村莊。作為試點村莊,西谷子頭村積極推進示范點打造、基礎數據錄入、應用場景建設等工作,建立信用工作領導小組、信用管理員、信息采集員、信用議事會4級推進機構,形成“村莊發起活動—群眾廣泛參與—村信息采集員進行加分事項采集—議事會開展積分認定—公開欄和微信群內雙公示、‘村村響’廣播—管理員進行積分管理—積分兌換應用”的七步工作模式,扎實推進信用體系建設走深走實。
同時,西谷子頭村開拓思路、大膽創新,不斷給幸福食堂“加碼”,形成了“信用+幸福食堂”服務的延展模式。食堂配套設施齊全,設有老年人活動室、休息室、讀書閱覽室、餐廳、廚房等功能用房,并在每月初一、十五為70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午餐,所有服務工作全部由村莊“冠愛善養”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完成。實現老人從“吃飽飯”到“吃好飯”質的飛躍,摸索出一套農村敬老養老愛老的嶄新樣本,不僅讓老年人吃得好,更使他們的精神生活豐富起來,感受到更多“幸福”味道。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