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至18日,浙江萬里學院“產文煥振興,萬里溯鄉源”實踐團深入浙江溫嶺利歐集團開展調研,解碼這家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如何以工業之力賦能鄉村振興,形成可復制的“企業-產業-市”遞進式發展路徑。
一、創新為核,筑牢工業賦能根基
利歐集團以泵與系統研產銷為核心,業務涵蓋泵業、數字營銷等領域,2024年營業額達211億元,全球員工近6000人。其核心板塊利歐泵業創立于1995年,已發展為覆蓋16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全球智慧流體合作伙伴。2024年,利歐集團浙江泵業有限公司營收29.42億元,泵業板塊整體營收46.87億元,占集團總營業額的22.21%,是支撐集團發展的核心支柱。
創新是利歐的核心競爭力。近三年研發費用年均增長超15%,布局碳化硅陶瓷膜(水質過濾)、低能耗泳池設備等前沿技術;旗下浙江溫嶺基地(總資產44.09億元,2024年營收46.87億元)數字化生產設備占比超60%,生產效率提升30%,獲評“國家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浙江省首批5G全連接工廠”,成為《“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中數字化轉型的實踐典范。
二、產村聯動,激活鄉村發展動能
秉持“智慧流動,共生美好”理念,利歐將工業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動能:
(一)公益賦能:累計為全國超200個鄉村學校捐贈凈水設備、改造供水系統,惠及數萬師生;推出農民灌溉設備租賃幫扶計劃,幫助500余戶農戶解決灌溉難題,年均為每戶節省成本近3000元。
(二)技術下沉:針對丘陵地區研發自吸式水泵,破解復雜地形輸水難題;為大棚種植設計智能灌溉系統,使水資源利用率提升40%以上,為鄉村“產業興旺”注入科技動力。
(三)政企協同:研發的節能型農用泵納入地方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后,鄉村民眾接受度提升超40%,年銷量增長近三成,形成“企業+政府+社會”的多方共贏生態。
三、模式創新,構建“硬核+柔性”雙輪驅動
利歐集團構建“核心產業+多元拓展”的產業鏈邏輯:縱向以流體技術為核心,將產品與解決方案延伸至農業灌溉節水等八大領域,如針對鄉村農業灌溉碎片化需求研發智能變頻水泵;橫向拓展數字營銷等產業,為鄉村民宿、合作社提供品牌推廣服務,推動水泵產品向“智能化、場景化”升級。
同時打造“綠色制造+智慧服務”可持續路徑:生產端依托CNAS認證檢測中心等設施,實現生產廢水回用率90%、廢氣排放優于國家標準30%、固廢資源化利用率超95%,獲評“國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服務端搭建“智慧協同管控平臺”,實現設備全聯網、數據實時監控,將工業級管理延伸至鄉村供水、灌溉等場景,讓村民享受穩定安全的用水服務。
四、系統支撐,溫嶺搭建工業振興生態
溫嶺市從多維度為工業與鄉村融合提供保障:
(一)創新生態:2024年為制造業企業兌現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超10億元,建立“智能改造診斷-方案供給-項目落地”全鏈條服務體系,支持利歐等企業數字化轉型。
(二)產村聯動機制:出臺《溫嶺市工業企業服務鄉村振興激勵辦法》,對參與鄉村建設的企業給予最高50%稅收返還,利歐公益項目的部分設備成本通過市級專項基金得到補償。
(三)要素保障:“溫嶺工匠”計劃2024年為利歐等企業輸送技能人才超800人,“歸雁計劃”吸引近200名本地人才回流利歐;“數字溫嶺”建設實現工業園區5G全覆蓋,支撐利歐“智慧協同管控平臺”全國數據聯動。
(四)綠色發展導向:對通過國家級綠色制造認證的企業給予獎勵并優先推薦重大項目,利歐憑借綠色生產工藝(如全自動歐米伽噴漆線實現VOCs零排放)獲評“國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在市級項目招標中獲優先資格。
五、實踐啟示:工業振興的三重價值
利歐集團的實踐印證了縣域工業在鄉村振興中的關鍵作用:作為地方經濟“壓艙石”,2024年以211億元營業額為溫嶺工業注入穩定動能;作為技術下沉“傳送帶”,將智能裝備轉化為鄉村生產生活工具;作為城鄉要素“連接器”,吸引2700余人本地就業,帶動鄉村資源與城市市場對接。
實踐團建議,可推廣利歐經驗,深化工業數字化向鄉村延伸、建立“企業-鄉村”需求對接平臺、培育復合型人才、強化綠色制造導向,讓工業創新更好賦能鄉村振興,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提供“溫嶺樣本”。(翁光浩 王靖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