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為知識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場所,在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與文化自信方面肩負著不可替代的重任。從教育學、社會學以及文化學等多學科視角出發,探索切實可行的培育路徑,對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推動社會文化繁榮具有深遠意義。
課程體系的優化與融合
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者在已有經驗基礎上,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將奮斗精神和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課程體系,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情境與素材,助力其構建積極的價值觀體系。
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學科知識與奮斗精神、文化自信的內在聯系。以護理學專業為例,引用經典故事、語錄,完成向學生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任務。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向學生普及中國著名醫家的經典故事或語錄,如張仲景的“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求解蒼生之苦;孫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求索千古名方。教師要向學生講解以上語錄的內涵,且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現代案例,如白衣天使出征武漢,與疫情殊死搏斗等。這些鮮活生動的案例相比機械的說教更能讓學生接受。為學生提供體驗式的實踐機會。同時,發揮好第二課堂的作用。要把課程思政常態化、持續性地延申下去,不能因課堂教學的結束而結束。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第二課堂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邀請中醫護理專家為學生開展線上或線下講座,向學生講解更多中醫護理學知識、案例,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系統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與正確價值觀的主渠道。運用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涵。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通過分析“感動中國”人物事跡,探討其中蘊含的奮斗精神與道德文化價值,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促進學生對價值觀的深度思考。相關實證研究顯示,經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對國家主流文化的認同度平均提升20%-30%。此外,開設專門的奮斗精神與文化自信教育選修課程,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依據課程設計理論,此類課程應注重知識的系統性與前沿性,結合學術研究成果,如對傳統文化傳承機制的最新研究、新時代奮斗精神內涵演變的學術探討等,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提升其理論素養。
校園文化建設的多元推進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符合文化濡化理論,即個體在特定文化環境中通過學習和模仿逐漸接受文化規范與價值觀。高校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體驗與實踐的平臺。傳統文化節通過設置傳統禮儀展示、詩詞吟誦、傳統技藝傳承等環節,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深入了解傳統文化。依據文化心理學研究,親身體驗式學習能夠增強個體對文化的情感認同,在傳統文化節中,學生通過學習和展示傳統禮儀,能更深刻地理解禮儀文化背后的道德規范與人文精神,從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自信。紅色文化主題展覽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現代技術,生動再現革命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相關教育技術研究表明,運用此類沉浸式技術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興趣與自信。科技創新大賽鼓勵學生將專業知識與創新思維相結合,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揚奮斗精神。有研究指出,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其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面對挫折的韌性均有顯著提升,且在研發具有文化特色創新產品的過程中,如基于傳統中醫藥文化的智能健康監測設備,能進一步傳播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文化景觀、文化長廊等物質文化載體。從環境心理學角度看,良好的文化環境能夠影響個體的認知與行為。校園內的文化景觀,如以古代思想家、科學家為原型的雕塑,配以相關事跡介紹,能夠在校園空間中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奮斗精神。文化長廊展示中華文化發展脈絡、重大歷史事件以及當代文化建設成果,學生在日常校園生活中頻繁接觸這些文化信息,能夠加深對國家文化的整體認知,強化文化自信。同時,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鼓勵成立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等社團組織。根據社團組織理論,社團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與實踐的社群環境,在社團活動中,學生通過團隊合作開展文化調研、科技創新項目等,既能培養興趣愛好與團隊協作精神,又能在實踐中深化對奮斗精神與文化自信的理解與踐行。
社會實踐的深度拓展
社會實踐是連接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橋梁,符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理念,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社會情境中檢驗知識、鍛煉能力、塑造價值觀。
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學生深入社區、農村等地,為他人提供幫助。從社會學習理論角度看,志愿服務是一種親社會行為的實踐,學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培養社會責任感與奉獻精神。例如參與社區關愛老年人志愿服務項目,學生通過陪伴老人、為老人提供文化娛樂服務等活動,不僅能傳承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還能在與老人交流中了解社會變遷與傳統文化傳承,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在社會調研活動中,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深入了解社會發展現狀,發現并解決問題。根據行動研究理論,社會調研是一種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學習實踐,學生在調研過程中,如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的調研,需要克服調研過程中的困難,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提出針對性的保護建議,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還加深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提升文化自信。實習實訓為學生提供了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的機會,符合情境學習理論,即在真實工作情境中學習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通過與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人交流,不僅能夠鍛煉實踐能力,培養敬業精神與創新精神,還能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參與國際交流的學生,通過學習交流,展示中國青年的專業素養與奮斗精神,同時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如在文化展示活動中介紹中國傳統節日、傳統藝術等,提升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增強文化自信。相關就業研究數據表明,有豐富實習經歷且積極傳播中華文化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中更具競爭力,且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度更高。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應深刻認識到奮斗精神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斷培養和提升這兩種品質。以奮斗精神為動力,以文化自信為支撐,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書寫屬于當代大學生的壯麗篇章。(劉紫妍 西安醫學院護理與康復學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