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經濟”萬億藍圖之下,難掩暗流涌動。作為中國床墊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喜臨門正經歷一場關乎未來的“硬仗”:以尖端科技為矛,刺破“性價比”舒適區,在消費寒流與國際巨頭的雙重壓力下,打一場價值升級的翻身仗。它的每一步,都在回答一個核心命題:憑什么是喜臨門?
睡眠經濟:風口之下,企業承壓
睡眠,已從個人健康問題躍升為國家戰略與龐大經濟引擎。《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顯示,近年來我國居民的平均睡眠時長有所增加,主觀睡眠質量提升,睡眠健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這一變化表明,人們不僅開始重視睡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積極尋求改善方法。
與此同時,智能睡眠設備、助眠產品、科學睡眠干預等新興手段的普及,讓個人能更精準地監測和優化睡眠。社會各界的關注以及醫療機構、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參與,正在共同推動全民睡眠健康水平的提升。
喜臨門的成績單:增長與挑戰并存
喜臨門的業績表現,是行業當前困境的微觀縮影。
作為行業首家上市公司,喜臨門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營收增長但凈利潤下滑的成績單:全年營業收入87.29億元,同比增長0.59%,歸母凈利潤3.22億元,同比下降24.84%。財務費用激增164.95%成為拖累盈利的重要因素,轉型的代價清晰可見。
產品線的分化更揭示了市場的嚴酷:床墊業務實現5.05%增長,軟床、沙發等傳統品類則遭遇8.39%和6.55%的下滑。這種結構性變化表明,在消費行為趨于謹慎的背景下,非必需品、非智能化傳統家居品類受到的沖擊更為明顯。
市場對喜臨門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投入產出比之困:十年豪擲12億研發、2441項專利、9大基地,這份光鮮的技術家底,能否轉化為可持續的盈利能力?二是價值本質之問:AI睡眠技術,究竟是破解“睡不著、睡不好”難題的利刃,還是華而不實的昂貴標簽?
喜臨門用產品力和第三方驗證數據說話: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博士合作開發的iSleep Ai空氣能助眠床墊,經臨床驗證可平均延長用戶深度睡眠時間37分鐘。2024年喜臨門智能產品線破億固然是積極的信號,但相比整體營收規模,其貢獻度仍需提升。技術變現之路,注定是一場考驗戰略定力的馬拉松。
從作坊到科技企業:喜臨門的40年歷程
1984年,喜臨門誕生于浙江紹興,起初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床墊作坊。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在床墊市場逐漸站穩腳跟。
在早期規模化探索階段,喜臨門于1993年研發出首項專利——可藏升降床架。雖然設計簡單,但是在當時已經適合規模化生產。1994年,喜臨門擁有了自己的生產基地,開始大規模機應用機械化生產設備,規模化生產體系初步成。
2012年7月,喜臨門登陸A股市場,成為“中國床墊第一股”。兩年后,喜臨門發布全球首個的智能床墊健康睡眠系統,邁出了向科技型睡眠產品轉型的關鍵一步。
2016年起,喜臨門確立了智能制造戰略,每年投入超500萬元研發行業領先技術,用于舊產線智能化改造及新設備研發引進。這一戰略的成果在次年即得到體現:2017年8月,中國家具行業首個智能立體倉庫在喜臨門啟用。這座占地4000平方米、日吞吐7500張的“智能堡壘”,通過毫米級精度的堆垛機器人,實現了近乎零損耗的全流程無人化作業。
2018年,喜臨門將目光投向更前沿的技術,著手構建國內家具行業首個5G工業互聯網平臺。2019年,喜臨門聯合紹興移動啟動5G云智慧工廠試點,隨后相繼打造5G+數采控制、AGV、瑕疵監測等5個典型應用場景,連接163臺核心設備,實現了從設備層到算法層的全流程升級,成功建成“5G未來工廠”樣板。這一變革基本實現了車間的無人化與智能化,徹底解決了移動性、時延、精度、可靠性等傳統制造難題。
除生產端的技術革新外,喜臨門還致力于推動行業睡眠科學進步。
自2012年起,喜臨門連續13年發布《中國睡眠指數報告》,建立了國內首個對居民睡眠情況進行科學評估的指標體系。這些本土化、系統性的睡眠數據,為整個行業的AI算法訓練提供了寶貴樣本,推動睡眠干預從“經驗主導”向“數據驅動”的根本性轉變。
在商業模式上,喜臨門同樣是創新者。其“智能硬件+健康服務”模式,正在重構睡眠產業價值鏈。2024年發布的旗艦產品“aise寶褓”AI深睡智能床,正是這一模式的代表。
該系列產品將感應監測、氣動支撐和決策控制三大智能系統集于一身,能夠根據用戶需求提供四種不同的智能睡感,覆蓋入睡、深睡、喚醒三大核心階段。其意義不僅在于功能的疊加,更在于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床墊”的角色——從一件提供簡單支撐的靜態家居用品,轉變為能夠感知需求、主動調節、提供全周期睡眠健康管理的智能平臺。這為行業開辟了從“賣產品”向“賣服務”、從“單點功能”向“系統解決方案”轉型的新空間。
轉型的支撐點:喜臨門的三個堅持
在普遍“重營銷輕研發”的家居行業環境中,喜臨門能夠持續投入并引領技術轉型,源于其清晰的“三個堅持”戰略定力:
堅持科技主義路線:不追風口,看落地。當2022年腦機接口概念初熱、市場尚在暢想時,基于數十年睡眠領域經驗,喜臨門看到了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的落地潛力,于2023年攜手國內領軍企業強腦科技展開合作探索。
歷經兩年深度攻堅,雙方于2025年7月簽署獨家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出全球首款融合腦機腦電技術的AI床墊“寶褓·BrainCo”。該產品通過多模態傳感捕捉用戶生理信號,并智能調整助眠參數,提升了睡眠科技的干預水平。這種對實用技術的長期投入和聚焦,類似于華為在通信領域對底層技術的持續關注,體現了對核心能力建設的重視。
堅持產學研醫協同:構建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品轉化生態。喜臨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等資質,主導制定近30項行業標準,并參與制定家具領域首個國際標準ISO19833。這種開放式創新模式,旨在促進技術研發與真實需求的對接。
2025年3月,喜臨門聯合清華大學成立“智慧睡眠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率先將產品體系從“AI助眠”升級至更具人文關懷的“AI陪伴”模式,并且開始布局“精準感知”與“情感交互”方向;同時深化與國家體育總局及北京、上海、杭州等國內外頂尖醫療機構的臨床合作,在客觀與主觀睡眠質量指標上均取得顯著改善成果。
堅持用戶價值創造:平衡“功能價值”與“情感價值”。目前喜臨門的產品已進入3000家星級酒店,服務6000萬戶家庭。其推出的智能選床系統(如部分門店配置的“太空艙”設備),已為超過13萬名用戶提供了定制化選床建議。
其定位智慧睡眠的科技品牌aise寶褓,正加速鋪設線下渠道,目前已在全國范圍內開設約200家門店。這種強調數據化和個性化的服務嘗試,反映出喜臨門在消費體驗升級方向上的探索。
同時,喜臨門近十年在多個行業權威評選中持續入圍并保持較高排名,這也反映出較高的市場認知度。
這三個方向的堅持,構成了喜臨門在技術創新、生態協同與用戶洞察維度能力建設的部分外在表現,為其在復雜市場中尋求差異化競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支撐。
突破邊界:撕掉標簽放眼全球
過去,喜臨門常被市場視為“性價比”品牌。經過多年發展,其戰略定位已發生顯著轉變——從傳統床墊制造商,轉向科技睡眠解決方案提供者。
2025年,喜臨門入選2025年浙江省首批先進級智能工廠,自主研發的AI睡眠技術斬獲第二十五屆中國專利優秀獎。同年6月,喜臨門榮膺“中國家具十大品牌”床墊品類榜首。
全球化布局方面,喜臨門收購意大利品牌M&D是重要舉措。該品牌專注于皮沙發設計與制造,其創始家族在米蘭經營家具事業已逾60年。收購完成后,喜臨門成功實現了意大利沙發技術的本土化落地、渠道資源的雙向化整合以及人才體系的國際化升級。此舉與其自主科技品牌形成互補,共同構建覆蓋不同消費層級的品牌矩陣。這種通過收購整合技術、設計和國際化基因的策略,與蘋果通過收購強化自身生態的做法有相似之處。
目前喜臨門擁有超9000名全球員工,產品銷往全球50余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外門店數量突破5000家。其目標已不僅限于產品出海,而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智造”品牌。
未來方向:技術深化與生態構建
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框架下,睡眠健康已成為關乎國民福祉的重要組成部分。觀察喜臨門的未來發展,其路徑清晰而堅定:
深化技術融合:致力于推動腦機接口、生物傳感與AI算法的深度融合,開發更具顛覆性的睡眠干預方案。
推動生態擴展:以智能床墊為中樞核心,積極構建一個涵蓋睡眠實時監測、睡眠環境智能調節、健康數據管理的全場景睡眠生態系統。通過與智能家居系統的深度聯動,打造“人-床-環境”三位一體的智慧睡眠解決方案。
加速全球化躍升:依托在中國市場積累的成功經驗和品牌勢能,加速海外擴張步伐,真正完成從“中國喜臨門”向“世界喜臨門”的戰略躍升。
喜臨門的轉型之路,是中國制造業在轉型升級大潮中奮力突圍的生動寫照。在睡眠經濟“萬億風口”與“消費寒流”并存的冰火考驗下,其選擇了一條最艱難卻也最具想象力的道路——以持續的、巨額的研發投入,押注“硬科技”,向價值鏈高端攀登。
這清晰地傳遞出一個信號:在科技驅動的新時代,尤其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中,唯有堅持長期主義、勇于進行深度技術轉型的企業,才更有可能構建穿越周期的核心競爭力。喜臨門的這場“硬核”突圍,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未來,其轉型過程中的經驗與挑戰,也將為中國品牌在高端制造與健康科技領域尋求全球突破,提供一個值得深入觀察的實踐樣本。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