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汽車行業的競爭態勢正由單一的制造能力比拼,拓展至技術研發效率、市場洞察精度與生態資源協同度的多維比拼。在這一趨勢推動下,新車型的更新換代作為企業技術創新與商業運作的關鍵載體,其產品定義思路、市場反饋速度及供應鏈協同能力,已成為評估品牌整體競爭力的重要標尺。
《智電浪潮下的車企突圍戰》報告聚焦2020年至2025年間迭代車型的上市動態數據,綜合市場銷量變化趨勢與用戶關注度波動曲線的三維立體分析,對各大品牌從“戰略儲備”向“市場兌現”的轉化過程進行雙向印證。該報告旨在借助量化行業競爭關鍵要素的傳導路徑,為經銷商網絡優化品牌結構、調整資源配比提供數據支撐,同時也為行業各方洞察技術發展節奏、增強戰略決策科學性提供系統化的參考框架。
《智電浪潮下的車企突圍戰》報告中,將上市車型的工程更改規模重新歸納,分為四個重點標簽進行分析研究,同時,采集的數據為迭代動作數據,不去重(例如別克昂科威2024年涉及車型改款、新增車款,即統計兩次迭代動作)。
年均千款新車迭代,百花齊放還是眼花繚亂?
當前汽車市場競爭的核心,在于爆款產品的快速更替與持續不斷的迭代演進,行業整體正處在“守業遠比創業難”的階段。如今的車市已邁入“無限戰爭”的階段——無論是傳統車企巨頭,還是新興品牌勢力,所有參與者都被裹挾進一場永無止境的技術競速與產品更新賽程。隨著“顛覆者隨時可能被再次顛覆”成為常態,各大車企不得不投身于一場沒有終點的“創新馬拉松”,既要戰勝競爭對手,也必須超越過去的自己。
根據“易車志”新車上市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國內所有車企在過去五年中平均每年推出新車迭代數量達1158款,日均迭代車型數量為3.2款。換句話說,新車更新的頻率已達到“每頓飯的時間里,就有一款全新車型投放市場”的節奏。
2021年新車迭代總量相比2020年增長了19.69%,然而,在接下來的三年間,這一數字在達到約1200款的峰值后,僅顯示出輕微波動,即數量上大致保持穩定。具體到2025年前四個月的數據,新車迭代總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預計2025年全年新車迭代量將繼續維持在大約1200款。另一方面,國內乘用車銷量從2021年至2025年分別為2014.6萬輛、2054.3萬輛、2169.9萬輛、2289.4萬輛,增長率依次為4.45%、1.97%、5.63%、5.51%,顯示出銷量增速逐漸觸及天花板。對比兩者,可以看出新車迭代率較之新車銷售率先一步進入存量競爭階段,行業洗牌將更加劇烈。這種現象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市場上出現“產”“品”過剩的局面:一方面產能過??梢酝ㄟ^調整、優化和轉移來解決,但另一方面品類過剩則只能通過兼并、重組或淘汰來應對。具體而言,“產”“品”過剩體的具象化在兩個方面。
品類過剩的具象化表現就是無差別競爭。在汽車市場中,這場較量從自主品牌對抗合資品牌、新勢力挑戰傳統車企,逐漸演變為行業內卷加劇,再到車企廣泛采用多品牌策略,甚至出現了企業內部品牌間的同質化現象,最終導致了一種“自己與自己競爭”的奇特局面。
產能過剩的具象化表現則是尋求海外市場的自救之路。這包括從整車出口到在當地建立完整的產業鏈,以及從單純的產品輸出擴展到生態系統輸出的轉變。產能過剩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中國汽車品牌拓展國際市場的決心。根據各品牌的意愿程度,中國品牌出??煞譃樽灾餍?、跟隨型和被迫型三種模式,每種類型背后的動因各有不同,在此暫不展開詳述。
新車上市愈發集中,頭部效應還是同質競爭
剛過去的4月,新車迭代數量達到了近五年來的最高峰,共計167款,并且歷年迭代新車愈發向三個時間段集中。這一市場現象不僅反映了行業引領者與追趕者之間的激烈競爭,同時也是對各品牌營銷能力的一大考驗
從2020年至2024年迭代車型逐月走勢愈發向“三叉戟”傾斜,即迭代車型的宣發越來越向3-4月、8-9月、11月集中靠攏,車企之間逐漸摒棄了以往為了減少直接競爭而采取的“禮貌式”錯峰發布策略,轉而傾向于緊跟對手步伐或是搶先一步進行集中技術展示。這種近乎貼臉開大的做法,正反映了當前車市競爭如同白刃戰般的激烈程度。此外,這一趨勢還帶來了三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首先,頭部效應愈發顯著。在技術軍備競賽中,誰能迅速跟進,誰就多一分生存的機會。例如,比亞迪推出全民智駕后,吉利立即響應推出了千里浩瀚智駕系統。市場上的主導者和快速跟進者在技術、品牌、營銷及產品力等方面占據了先機,成功占領了用戶的心智,成為其他產品橫向比較時的參考標準。對于那些無法及時跟進的非頭部玩家來說,這種戰略舉措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使它們在市場上顯得代際落后,增加了被淘汰的風險。對比來看,自主品牌間的競爭異常激烈,而傳統合資車企由于擁有一定的品牌基礎,在面對這種生存空間被擠壓的情況時,仍有一定的調整時間和空間。然而,這也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如果合資品牌不加快步伐提升自身競爭力,留給它們的時間和市場空間將會越來越小。
其次,細分領域另尋突破口。新車迭代集中發布的“三叉戟”趨勢,對于整體實力弱于頭部車企的品牌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在選擇細分市場的同時采取錯峰發布策略,或將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效。正因如此,一些品牌開始主動避開主流戰場,轉而在其他賽道上開辟新路徑。例如,硬派越野車型傾向于冬季推出改款,面向女性用戶設計的車型則瞄準婦女節營銷節點上市。這類錯位競爭的方式,在激烈的紅海市場中撕開了一道實現差異化生存的縫隙。
第三,同質化趨勢日益加劇。從市場表現來看,新車高頻次的迭代并未帶來用戶體驗上的實質性突破,反而催生出一場“參數軍備競賽”。當寧德時代電池、華為智駕等標準化解決方案成為行業的“最大公約數”,技術層面的更新逐漸演變為供應鏈方案的排列組合比拼,形成“你有我也有”的同質局面。在這種環境下,消費者更傾向于依靠品牌認知度或追逐高熱度營銷車型來做購買決策,而非單純依據產品力本身。這對那些品牌影響力較弱、營銷能力不足,卻同樣投入大量資源打造優質產品的車企來說,仿佛用盡全力卻打在了棉花上,最終淪為市場中的“弱勢群體”。而這種現象,也正是頭部效應持續增強下的必然結果。
從整體趨勢觀察,迭代新車的總量持續維持在峰值水平,且扎堆上市的現象日益顯著。在這樣一個存量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每一個新顛覆者的出現,其所取代的可能不僅僅是尾部的競爭者,甚至可能是前一輪的顛覆者。對于各品牌而言,創業固然不易,但守業更是難上加難。面對這場汽車市場的“無限戰爭”,恐怕沒有任何一個參與者敢于有絲毫的放松和懈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