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這片連接東西方的廣袤土地,正成為中國環保企業,尤其是垃圾焚燒發電巨頭們競相角逐的新藍海。光大環境、康恒環境、中工國際、軍信環保等頭部企業捷報頻傳。其中,上半年軍信環保在中亞市場表現最為亮眼,在吉爾吉斯斯坦連下三城,并迅速宣布擬在哈薩克斯坦投資6億美元建設三座垃圾發電廠。但其公告的中亞項目投資數據,卻呈現出令人費解的“剪刀差”。
據公開信息梳理,軍信環保在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市(人口約50萬)、伊塞克湖州(人口約42萬)簽約的垃圾焚燒項目,設計處理規模均為2000噸/日。而行業龍頭企業如光大環境在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州(人口約400萬)的項目處理規模為1500噸/日,康恒環境在撒馬爾罕州(人口約400萬)的項目同樣為1500噸/日,中工國際塔什干(人口約350萬)項目規模為2500噸/日。軍信環保簽約項目所在城市人口僅為同行項目城市的近1/10,投資規模卻旗鼓相當。
從行業邏輯看,垃圾焚燒項目的規模與投資需與垃圾產生量、處理需求相匹配,而垃圾產生量直接取決于人口基數與經濟水平。軍信環保披露項目具有明顯矛盾:按人均日產生1公斤垃圾計算,50萬人口每日垃圾產生量約500噸,而2000噸/日的處理規模需4倍于當地人口的垃圾供應量。
這種明顯背離常理的“虛真”投資數據背后,可能潛藏多重動機,但也伴隨著不容忽視的重大風險。在激烈的出海熱潮中,部分企業可能存在“搶灘占位”的急迫心態,試圖通過宣布巨額投資項目吸引眼球,搶占市場先機和政府關注;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大額海外投資協議(即使是具有不確定性的諒解協議)也可能在短期內提振股價。
中國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和管理經驗揚帆出海,服務于“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解決其迫切的固廢處理難題,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和環境價值。然而,必須警惕在“出海熱”中悄然滋生的非理性“規模競賽”虛火,而在于項目能否真正落地、穩定運行、創造環境和經濟價值。
正如一位資深從業者所言:“衡量出海成功的標準,不是簽了多少大單,而是能否在當地實現項目的長期穩定運營?!逼诖鄡炐愕闹袊h保企業,用東方智慧與先進技術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贏得國際的廣泛尊重與認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