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贅婿》的織造、《天盛長歌》的蜀錦讓非遺文化在網絡文學中煥發活力時,湖北非遺傳承人正以更直接的方式參與這場“文化敘事”。近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葛粉制作技藝”第五代傳人趙今月,攜首本小說《趙家葛坊》在長江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用文學筆墨為百年葛粉技藝寫下“活態傳記”。
這部作品以湖北老字號隨縣二月風非遺葛根基地為原型,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鋪展了一百六十年間趙家傳人跨越時代浪潮、興葛護葛的激蕩歷程。從清末的艱難初創到戰亂中的堅守,從技藝的迭代創新到品牌的當代轉型,書中不僅還原了葛粉制作“采集、清洗、砸碎、沉漿、明水”等復雜工序的細節,更將“仁義禮智信”的商道精神融入家族故事——正如趙今月所言:“傳承不僅要‘傳’秘方、工藝的‘形’,更要‘承’文化與道德的‘魂’?!?/p>
為何選擇小說這一載體?這位深耕葛粉技藝數十年的傳承人坦言,傳統的口傳心授或技藝展示,難以讓大眾觸摸到非遺背后的精神溫度?!靶≌f是座橋,能讓讀者跟著故事里的人哭、笑、奮斗,自然就懂了為什么祖輩寧可餓肚子,也要守著葛坊的規矩;為什么戰火里,那袋葛粉比金銀還金貴?!?/p>
前長江傳媒數字出版公司總編輯楊問富評價,《趙家葛坊》以宏闊場面和血性人物,在商業故事中注入了中國商人的智慧、勇氣與家國情懷,讓人聯想到《大染坊》《大宅門》等經典商道劇的風骨。而這部作品的獨特性在于,作者本身就是技藝的“活字典”——作為二月風葛粉制作技藝的守護者,趙今月親歷了技藝從家庭作坊走向標準化生產的過程:從2013年技藝入選湖北非遺,到企業牽頭制定葛粉湖北地方標準、參與修訂國家標準,再到產品獲有機食品與地理標志認證,這些真實的發展軌跡,都化作了小說中最扎實的細節。
當非遺不再僅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成為故事里的“主角”,或許正是其“活起來”的關鍵。《趙家葛坊》的出版,讓葛粉制作技藝從生產線走進文學敘事,也讓更多人看見:那些沉淀在時光里的手藝,從來都藏著最動人的中國故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