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城市工作精準錨定了新坐標。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地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秉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其目標宏偉而明確,就是要打造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主題,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攻路線,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關鍵抓手,全力推動城市在結構、動能、品質、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效能等方面實現全方位提升,同時牢牢守住城市安全的底線,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會議標志中國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作為指導中國城市發展的最高規格會議召開,標志著中國城市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會議立足新時代國情社情,錨定城市工作新坐標,不僅為當前城市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更為未來數十年中國城市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繪制了清晰藍圖。其核心意義在于從國家戰略層面重新定義城市的功能定位、發展路徑與治理模式,推動城市發展從“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從“單向發展”向“系統協同”的深刻轉型。
系統闡釋“人民城市”理念核心理論
首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系統闡釋了"人民城市"理念的三大核心理論。確立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核心價值取向,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城市發展的根本評判標準,將“人的需求”作為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理念突破了西方傳統城市發展中的GDP導向,實現了從"物本"到"人本"的范式轉換,例如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強化適老化設計、完善社區醫療與養老設施,在新城建設中避免“睡城”“鬼城”,確保教育、商業、就業等配套同步落地。
其二,提出"有機生命體"的城市認知框架,強調城市發展必須遵循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原則。在這一框架下,城市更新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間的簡單改造或功能置換,而是一場涉及基礎設施、產業結構、社會治理、歷史文脈、生態環境保護等在內的系統性、綜合性、深層次的綜合治理與再生過程。
其三,構建"五位一體"的發展路徑(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通過"五個轉變"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尤為重要的是,將“文脈賡續”明確納入城市更新體系,體現了對城市歷史文化價值的深刻認識和高度重視,確保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既充滿活力又不失底蘊,實現“記得住鄉愁”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城市發展成就與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得到深入貫徹,我國城市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城市發展能級實現質的飛躍,規劃建設治理水平顯著提升,宜業宜居環境持續優化,歷史文化得到有效保護與傳承,生態環境面貌煥然一新。這些成就生動詮釋了人民城市理念的實踐偉力。此階段城市發展呈現出三個顯著特征:
一是城鎮化質量躍升與“四化同步”獨特路徑。我國城鎮化并非簡單復制西方的過度城市化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條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協調發展的特色道路,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城鄉融合。
二是發展動能轉換與技術賦能治理。以“一網統管”等為代表的智慧城市建設,展現了數字技術賦能城市治理的中國特色方案,提升了治理效能和精細化水平。
三是文化生態復興與城市更新創新。通過如胡同改造、古厝修復等成功案例,我國在城市更新中創造性地將文化遺產保護與民生改善、社區活化有機結合,探索出文化傳承與現代生活共榮共生的典范。
適應新形勢的“五個轉變”與實施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以及新質生產力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正給各區域、城市、社區鄉鎮以及黨組織基層建設工作等多方面帶來深刻變革。面對中國城鎮化進程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從以大規模增量擴張為主轉向以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新階段,會議提出城市工作需實現“五個轉變”,這是適應新時代城市發展新形勢的關鍵舉措。
一是轉變城市發展理念,強調以人為本,這是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要義。城市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建設的一切工作都應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為根本出發點。二是轉變發展方式,注重集約高效,旨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避免城市盲目擴張,讓有限的城市資源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三是轉變發展動力,追求特色發展,充分挖掘城市獨特的文化、產業等優勢,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就業崗位。四是轉變工作重心,加大治理投入,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城市環境、公共服務等實際問題。五是轉變工作方法,注重統籌協調,促進城市各個方面的協同發展,確保人民群眾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會議明確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路徑,首先是發展理念轉型,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突出"五個轉變"——理念上更強調以人為本,方式上注重集約高效,動力上追求特色發展,重心上加大治理投入,方法上強化統籌協調。
為落實“五個轉變”,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的7個方面重點任務,系統構建起環環相扣的實施體系,將人民城市理念貫穿于始終。首要任務是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通過發展城市群和都市圈、分類推進縣城城鎮化建設以及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等措施,這是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具體實踐。建設創新城市,培育創新生態,能夠增強城市的發展活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建設宜居城市,優化空間結構、推進住房改造、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能夠直接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讓人民住得安心、生活得舒心。建設美麗城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能夠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使人民盡情享受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建設韌性城市,保障城市基礎設施安全、提升災害防治能力,能夠切實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建設文明城市,保護歷史文化、提升市民素質,能夠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建設智慧城市,創新治理模式,能夠高效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讓城市治理更具溫度。
會議提出的"七大重點任務"構成了系統完整的實施框架。首先,空間重構戰略,通過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縣城的多層次體系優化,破解"大城市病"與"小城市弱"并存的結構性矛盾。其次,創新驅動戰略,培育"政產學研用"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其三,品質提升戰略,實施"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全覆蓋計劃,推動公共服務設施適老化、無障礙化改造。上海舊改"陽光征收"模式創造了城市更新中的群眾工作新范式。
中國城市發展道路的獨特制度優勢
中國城市發展道路的獨特性,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政黨引領優勢,黨的全面領導保證了城市發展的戰略定力,避免了西方城市治理中的"短視政治"困境。從雄安新區規劃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展現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制度優勢。
二是人民主體地位,通過"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等活動,建立了群眾參與城市治理的常態化機制。廈門"社區規劃師"制度、成都"社區治理委員會"等創新實踐,豐富了基層民主的形式和內涵。
三是文明互鑒視野,在積極吸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國情,因地制宜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更新與發展模式。與西方部分國家城市更新中出現的“紳士化”導致原住民被排擠等問題不同,中國的舊城改造始終強調原住民權益保障、社會網絡維系與文化脈絡延續,創造了在有限空間內實現品質躍升的集約發展與“微更新”智慧。
保障體系構建政策建議
為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宏偉藍圖轉化為生動實踐,需要構建并完善以下“五個體系”作為保障:
一是標準規范體系。加快制定《人民城市建設評價標準》,建立科學的監測評估系統(如包含50項核心指標),重點考核公共服務均等化、文化傳承度等民生導向指標,確保發展不偏離“人民”核心。
二是政策工具箱。創新城市更新金融工具,如設立城市更新專項債券,引導和規范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和運營,破解資金瓶頸。
三是人才培養體系。在高等院校設立“城市更新”等交叉學科,培養具備系統思維和專業素養、懂城市、愛城市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實施“城市治理骨干培訓工程”,五年內為城市培養10萬名社區規劃師就業崗位,壯大基層治理力量。
四是國際傳播體系。建立“全球城市治理案例庫”,積極舉辦世界級城市論壇等交流平臺,向國際社會生動推介中國城市發展的成功經驗和中國方案,特別是“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傳承”“超大城市治理”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故事。
五是“全腦城市體系”。這是一個前瞻性的戰略部署,打造數字時代的全腦城市系統,是以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線,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統籌發展和安全,著眼世界前沿技術和未來戰略需求,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必然選擇。在全球范圍內,目前“全腦城市體系”理論剛剛探索,實踐上剛剛起步,我們可以率先制定標準,更沒有現成樣板可供借鑒。“全腦城市系統”作為伴隨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全域數字化深入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新的城市治理和經濟形態,其布局將推動全球治理方式和生產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全腦城市系統”涵蓋從治理到產業、從數據到智能、從新賽道到主賽道再到細分賽道等多個層面,是2035年、2050年世界超現代城市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前沿陣地,使命艱巨、責任重大。作為全球城市發展的前沿探索,“全腦城市系統”將推動治理方式和生產方式深刻變革,助力我國在未來全球城市競爭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并最終服務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未來城市發展導向與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城鎮化率顯著提升、城市功能持續優化、歷史文化有效傳承、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這些成就充分印證了人民城市理念的科學性和實踐價值。
面向未來,我國城市發展將堅持三個導向:始終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人民導向;通過城市更新推動存量提質,實現內涵式發展的質量導向;以"全腦城市"等前沿探索引領全球城市治理變革的創新導向。這一系列部署彰顯了中國在城市現代化道路上的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當前,全球城市發展正面臨氣候變化、數字鴻溝等共同挑戰。中國提出的人民城市理念和實踐,為世界城市轉型提供了新思路。"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這一根本立場,正是中國城市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廣的力量源泉。面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我們需要以此次會議精神為指引,持續探索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方案,為全球城市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