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一場強降雨讓成都平原的文物守護者們徹夜難眠。當江安河水位突破警戒線時,一套藏在古橋深處的“數字神經”突然蘇醒——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二江寺拱橋的安全監控系統發出急促預警,這座橫跨錦江的百年古橋正面臨墩尾垮塌的重大風險。上海建為歷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為歷保”)憑借科技賦能的文物安全監控系統率先預警,迅速響應并高效完成搶險加固,成功化解險情。此次應急處置不僅彰顯了專業團隊的技術實力與責任擔當,更生動詮釋了“科技+文物保護+保險”創新模式在文化遺產守護中的成功實踐,為《“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出的“構建文物安全長效機制”提供了實踐樣本。
百年古橋遇險情 科技預警筑牢第一道防線
始建于清道光五年的二江寺拱橋,橫跨錦江,見證了成都平原的百年變遷,2002年被列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長148米、寬7.8米的磚石結構拱橋,因地處府河與江安河交匯處,常年受水流沖刷影響,安全防護壓力突出。
7月9日的強降雨引發連鎖反應,江安河與府河水位驟漲,直接威脅到二江寺拱橋的安全。當天17時,建為歷保承建的四川天府新區文物安全監控系統率先觸發預警——遠程監控清晰顯示,監測到水位和傾角的變化。后經視頻監控確認,該拱橋右岸第三孔和第四孔間橋墩底部被水流掏空,墩臺尾部條石脫落,橋墩局部已呈懸空狀態,墩尾金剛墻還出現裂縫,古橋安全岌岌可危。
險情預警一經發出,各方迅速響應:建為歷保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一邊緊急聯系天府新區文創和會展局(文物局)通報情況,一邊派遣專業技術團隊星夜奔赴現場。次日,在四川天府新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劉洋的帶領下,技術團隊冒著湍急水流開展水下勘察,全面摸清了拱橋的受損細節及施工作業環境。
為快速推進搶險工作,在天府新區相關部門的牽頭協調下,建為歷保技術團隊與文物、水工、結構安全領域專家展開集中會商,僅用一天就完成了搶險加固技術方案的制定,且方案順利通過專家組評審,為后續搶險行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聚力攻堅顯擔當 專業團隊守護古橋“生命線”
為遏制百年古橋險情擴大,專業技術團隊迅速啟動臨時搶險作業,采用掏蝕區填充鉛絲石籠、臨時支頂加固、兩側安裝擋水板等針對性措施,為橋梁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線。
然而,搶險行動自始至終面臨著極端復雜的挑戰:汛期的江安河與府河水位持續高位運行,湍急的水流不僅方向多變,更讓施工無法實現阻水作業,團隊只能在不斷流動的水中艱難施工;加之水下環境隱蔽復雜,潛藏著諸多未知風險,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極大提升了搶險修復的技術難度與安全壓力。
即便如此,搶險團隊成員毫無退縮,以硬核行動力直面考驗:項目負責人周亮身先士卒,冒著水流湍急、環境復雜的危險,在核心作業區連續水中奮戰十余小時,為團隊樹立標桿;肖招、周博緊密配合,輪番下水協同作業,確保水下關鍵工序銜接有序;黃科、詹文科則在橋面精準調度,為水下作業提供高效支持……
在全員的通力協作下,應急加固作業得以快速推進,最終成功完成橋墩臨時加固任務,不僅及時遏制了險情的蔓延態勢,更穩穩守住了這座百年古橋的安全。建為歷保在此次搶險中展現的極速響應效率與專業擔當,深深打動了天府新區相關部門。四川天府新區文創和會展局特地發來表揚信,以“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反應迅速、專業有序,不懼險情、迎難而上”的評價,高度肯定團隊用行動詮釋文化遺產保護初心的堅守——這份認可,正是對其應急處置能力與敬業精神的最佳注腳。
“科技+保險”創新模式 為文物保護注入新動能
此次險情的成功化解,并非偶然。作為天府新區文物安全監控系統的承建方,建為歷保早已將“科技賦能”融入文物保護全流程。建為歷保專家在復盤此次搶險時感慨:“文物不會說話,但科技能讓它們‘開口預警’。我們搭建的監控系統就像給古橋裝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能捕捉到肉眼難察的細微變化,這正是此次快速響應的關鍵。”
在此次二江寺拱橋搶險加固中,“文物保險”的創新機制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借助這一機制,專業搶險團隊得以快速集結,從發現重大險情到完成處置全程未超過72小時。同時,它有效破解了不可移動文物搶救性保護的資金難題——既解決了財政資金來源不穩定、到位滯后的問題,又通過保險分散了不可預見的災害支出,讓文物保護效益實現最大化。
而這一保險機制的作用能快速發揮,也得益于建為歷保此前的前瞻布局。在參與實施天府新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建為歷保不僅順利完成“四普”工作,更前瞻性地為轄區內包括二江寺拱橋在內的文物保護單位統一投保。這為文物安全筑起了一道堅實的經濟防線——由于提前完成投保,此次二江寺拱橋出現的安全險情直接觸發了保險責任,事故后續的所有維修費用,從構件檢測、材料采購到專業施工、質量驗收等全流程開支,均由保險公司按約定承擔,徹底解決了文物搶修的資金顧慮。
由此,“科技監測預警+專業應急處置+保險風險兜底”的閉環體系形成清晰鏈條:科技監控系統率先捕捉到古橋的細微異常,觸發預警后,專業團隊迅速介入開展應急處置;而提前配置的保險機制,則在險情確認后即時啟動,全面覆蓋維修階段的各項費用,讓文物保護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流程都有堅實支撐。此次二江寺拱橋搶險,正是科技精準預警、專業團隊高效處置、保險及時兜底的完整實踐,讓這一創新模式的閉環價值得到了充分驗證。
當前,國家正大力推動文物保護與現代科技融合,成都市正在加快建設不可移動文物安全防范系統,天府新區文物安全監控系統正是這一趨勢的生動注腳。建為歷保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深化“科技+文物保護+保險”模式,為更多文化遺產筑牢安全屏障,讓歷史文脈在科技守護下代代相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