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濰坊的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大廳內,一筆涉及上萬噸煤炭的交易正在緊張進行。當貨物抵達電廠時,中能儲運(山東)集團有限公司的財務及財務系統已快速完成估值、核算,并向供應商支付了80%的款項。這類近乎“實時結算”的大宗貿易場景,在兩年前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
作為一家年營收數十億元的大宗商品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企業,中能儲運曾受困于手工賬繁瑣、數據滯后、業財割裂等挑戰,而用友YonSuite的全場景數智化解決方案,正為這家傳統貿易企業注入破局的力量。
大宗貿易的“數智化陣痛”
非標業務與管理滯后的雙重枷鎖
大宗商品貿易的特殊性,在中能儲運的業務流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煤炭作為其核心交易商品,其品質、價格隨市場波動劇烈,下游電廠等央企客戶的賬期普遍在30-90天,而上游礦方又急需資金周轉,這使得以“大宗貿易服務與墊資服務”為主業的中能儲運長期面臨“資金墊付壓力大、結算流程復雜”的問題。
“以前用某款財務軟件,只能解決記賬的問題。”中能儲運IT總監李思源坦言,“一筆煤炭交易從發運到結算,財務數據往往滯后一個月,甚至出現過給供應商多付或少付款的情況。業務部門覺得費用核算不準,財務部門被海量手工賬壓得喘不過氣,線下核對好幾天費時費力不說,有時候還會因為費用錯誤問題產生分歧和扯皮。”
更棘手的是集團化管控的挑戰。2023年中能儲運從4家子公司整合為集團架構,各子公司業務模式相似但流程各異。“當時每個子公司都用某款OA,集團人力要登錄每家子公司的系統核驗考勤等多種數據,整個集團100多人的團隊,僅薪資核算就需要3個人力同事處理,集團想拉通數據做合并報表,還要靠Excel手工匯總,效率極低。”李思源回憶。
行業共性痛點在此刻暴露無遺:大宗商品非標特性導致驗收、計價環節變數多,傳統財務系統難以實時對接業務;供應鏈長、資金周轉慢,要求企業具備極強的費用管控和資金調度能力;多組織架構下,數據孤島阻礙集團化決策。中能儲運的轉型需求,實則是整個大宗貿易行業向數智化邁進的縮影。
YonSuite破局路徑
重構中能儲運數智化管理邏輯
面對大宗貿易行業的共性挑戰,中能儲運通過YonSuite的業財融合、費控管理、人力協同、多組織管控,將“付款慢、核算亂、風險高”的傳統困境轉化為“實時化、標準化、可控化”的數智優勢,不僅實現了自身運營效率質的飛躍,更為大宗貿易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數智化轉型范本。
業財融合:讓大宗貿易的“資金血液”實時流動
大宗商品貿易的非標與賬期復雜性,長期以來讓業財數據脫節成為行業痛點。中能儲運此前依賴某財務軟件與手工臺賬,財務核算往往滯后于業務一個月甚至一個季度,導致上游墊資結算、下游回款對賬頻繁出現偏差,為資金管理與安全帶來諸多挑戰。
引入YonSuite后,業財融合的“實時性”成為破局的關鍵。通過YonSuite前后端分離的架構設計與靈活的轉化公式,前端業務單據(如煤炭發運單、質檢報告)與后端財務數據(如預估結算、應收應付)實現動態聯動,避免了手工賬、業務人工估值的偏差。如今,業務發生到財務核算的周期從1個月壓縮至3天內,甚至單日業務可當日閉環,這對于依賴“付款速度”作為核心競爭力的中能儲運而言,意味著每年可增加數億元的資金周轉效率。
更深遠的價值在于,業財數據的深度耦合讓風險管控更精準。通過全局聯查功能,財務人員可直接從付款憑證追溯至對應的煤炭采購合同、運輸磅單與質檢報告,解決了傳統模式下“一張千萬付款單不知對應哪個項目”的困境,大大降低了供應鏈金融服務風險。
費用管控:
讓“看不見的成本”變成“可調控的資產”
大宗商品貿易的費用復雜性(如運輸雜費、招待費、跨區域差旅)也曾讓中能儲運遇到“預算失控”的挑戰。李思源舉例說,在使用YonSuite之前,因為預算的使用處于“盲盒”狀態,有些預算科目的費用,可能在每月前10天就花完了當月的預算額度,財務定期核算時才發現費用已經嚴重超支。
這些財務手工賬無法解決的費控風險與難題,在YonSuite費控模塊上線后,終于被扭轉。YonSuite幫助中能儲運構建了“事前預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全流程閉環。
通過預算細分管控(如將辦公用品采購、業務招待等非固定費用納入系統強控),之前招待費的月度消耗從“10天見底”變為“均衡使用至月底”;發票OCR識別功能則徹底改變了報銷體驗——員工掃描火車票/機票即可自動生成行程信息,系統自動匹配對應的費用項目,不僅杜絕了重復報銷,還讓費用統計顆粒度從“部門級”細化到“個人-項目級”。
對管理層而言,費用數據的透明化也帶來了決策升級,通過YonSuite,管理者可實時監控各項費用使用進度,當某項費用接近預算閾值時自動預警。對于財務人員來說,財務從“審核員”轉型為“分析師”,借助系統生成的費用結構分析,精準識別業務問題,反哺業務端進行優化改善。
人力管理:
從“重復勞動”到“戰略支撐”的效能革命
作為集團化企業,中能儲運面臨典型的“多組織人力管理”難題——多家子公司各自使用獨立的OA系統,集團至少投入3位人力同事統籌工作,薪資核算耗費大量時間,如遇員工離職、調崗等特殊情況,常因系統數據孤島出現“對賬難”,甚至引發薪資糾紛。
YonSuite人力模塊的落地,徹底重構了這一局面。通過統一的考勤打卡、休假額度管理與薪資核算體系,集團人力部門將子公司薪資核算人員從3人精簡至1人,薪資憑證生成效率提升70%。更關鍵的是,系統幫助中能儲運實現了“業務-人力-財務”的全鏈路聯動。
這種變革不僅是效率提升,更讓人力管理從“事務處理”轉向“戰略支撐”。集團管理層通過移動端可實時查看各子公司人力成本占比、人員效能分析,為公司擴張提供精準的人力配置依據。李思源感慨道,“這在以前靠手工表單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多組織管理:
集團化管控的“標準化引擎”
從中能儲運的發展軌跡來看,集團化管控是必然選擇,如何平衡“子公司的靈活性”與“集團的管控力”又是一大挑戰。此前,各子公司財務科目不統一、報表取數規則各異,集團合并報表耗時長,子公司財務總監、運營主管等多崗位重復設置,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YonSuite的多組織管理功能,通過統一會計科目、報表取數規則與人員管控體系,讓集團實現了“一套標準管全集團”:子公司業務數據實時同步至集團平臺,合并報表生成時間從10天壓縮至1天;財務總監、運營主管等崗位從“子公司各設1名”優化為“集團統一派駐”,人力成本與管理費用大幅降低。
集團管控的更深層價值在于,標準化管控釋放了子公司的業務活力。子公司可共享集團的資金池與風控模型,而系統則通過權限隔離確保數據安全。這種“統分結合”的模式,使中能儲運在業務發展與擴張上,遠超同行。
行業賦能:數智化+AI
重塑大宗貿易供應鏈金融新范式
中能儲運的轉型實踐,為大宗貿易行業樹立了數智化標桿,其價值不僅體現在企業內部效率提升,更延伸至了對整個供應鏈生態的優化。
借助YonSuite的開放接口中能儲運正在打通產業鏈上下游的數據壁壘,加強產業協同,“這種互聯讓我們從‘貿易中介’向‘供應鏈服務商’轉型。YonSuite的PaaS平臺給了我們足夠的擴展空間。”李思源提到。
目前,中能儲運的數智化經驗正被復制到更多領域,中能儲運自身也在經歷從“單點突破”到“模式輸出”的升級,為中小貿易企業提供數字化咨詢,成為行業典范。“大宗貿易行業太需要標準化的數智化方案了。”
李思源感慨,“我們的實踐證明,即使是煤炭這種非標品,也能通過系統重構流程。現在很多同行來參觀,最關注的就是如何用YonSuite解決‘付款慢、核算亂、風險高’的大宗貿易共性問題。”
在中能儲運的規劃中,數智化轉型并未止步于現有模塊。未來,中能儲運將重點推進AI技術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在“智能估值系統”“供應鏈預測模型”上持續投入,繼續加強與YonSuite的深度合作。“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打造‘數字孿生’供應鏈。”
李思源描繪藍圖,“從礦方開采到電廠燃燒,每個環節的數據都實時在線,YonSuite作為底層平臺,將支撐我們升級為大宗貿易全鏈條價值管理者。”
中能儲運的案例揭示了一個行業真相:在大宗商品貿易利潤薄、風險高的當下,數智化轉型已非“加分項”,而是決定企業存亡的核心能力。YonSuite提供的不僅是工具,更是一套適配大宗貿易特性的“數智化方法論”——通過業財深度融合打破數據壁壘,以集團化管控統一標準,用智能工具提升決策效率,最終推動企業從“粗放管理”邁向“精準運營”。
中能儲運正在書寫的,是整個大宗貿易行業的數智化新范式。這或許印證了一個觀點:在人工智能時代,唯有讓數據成為生產要素,企業才能在大宗貿易行業的驚濤駭浪中,掌舵遠航。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