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文明的火種在遠古洞穴中點亮第一簇火焰時,對能量的追逐便刻入了文明基因。
這是一部技術科普的影像記錄,也是一曲關于中國能源轉型的時代敘事。我們以“能”為筆、以“源”為卷,勾勒出光熱儲能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應用的壯闊歷程。
在全球“雙碳”目標與能源結構轉型的雙重驅動下,新能源與生俱來的間歇性、波動性、隨機性成為橫亙在綠色未來前的壁壘。風能、光伏等清潔能源雖實現了規模化發展,卻因“看天吃飯”的特性難以滿足人們用電穩定、可靠供給的需求,更難以支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當夜幕降臨或狂風驟停,電力缺口的填補仍主要依賴傳統火電,這與“碳中和”的終極目標形成尖銳矛盾。
電網對靈活性資源提出了新的需求。儲能,正在成為助力從傳統電力系統向新型電力系統“源-網-荷-儲”轉型的關鍵要素。
新型儲能技術多樣、布局靈活、功能多元,既可以兩種及以上復合應用,也可以嵌入能源電力工作的電源,電網和用電系統形成耦合應用,是突破能源的“安全-綠色-經濟”不可能三角的關鍵技術,太陽能光熱發電就是典型的耦合型儲能技術,為破解太陽能發電靠天吃飯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這一難題提供了有效路徑。 青海,以其“先天優勢+后天布局”成為光熱發電技術產業化示范的核心舞臺。
作為中國的“光熱之都”,德令哈擁有年均3200小時的充足日照與廣闊戈壁,為光熱電站提供了天然溫床。 青海省能源局副局長何偉介紹,“十三五”期間,青海省是率先推動、率先建成了4個國家光熱發電。經過了持續創新迭代和運行策略的優化,項目運營水平在全國的前列。
這4個項目為光熱發電的長期發展提供了依據。運行以來一是運行穩定,年發電量持續攀升;二是技術成熟,提升了發電效率;三是融合發展,打造了互惠多贏的新業態。
受益于首批示范項目的帶動,截止2024年底,我國已經建成了并網的光熱項目共19個,總裝機容量達838.2兆瓦,位居世界的前列。我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的建設和運行,為技術驗證、經驗積累和成本下降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青海德令哈50MW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核心裝備的高度國產化運行表現優異,是全球首個發電量超過設計值的塔式熔鹽光熱電站。
“試點項目高水平運行,對于青海實現新能源規模化開發,打造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何偉強調。 浙江大學兼職教授劉亞芳提出了復合型儲能、耦合型儲能的概念,她認為儲能技術需與電源、電網或用電系統深度耦合,以實現功能互補。例如,光熱發電系統中的熱儲能可以使強波動性的太陽能發電像火電一樣優化運行方便接受電力調度,為儲能技術開辟了新的應用場景。她指出,復合型和耦合型儲能應用有助于滿足電力系統復雜多樣的需求。 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調控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劉慶彪介紹,光熱發電技術是一種“三合一”的發電技術,它集合了新能源發電技術、傳統的火力發電技術以及蓄熱儲能技術,可以起到以一當三的作用。
浙江可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金建祥介紹,光熱發電內嵌儲能功能,兼具低碳屬性與電網友好性,是一種綜合性新能源技術路線,符合新型電力系統需求,對實現 “碳中和” 有重要市場價值。他提到德令哈作為 “中國光熱之都”,自然環境極適合發展光熱發電。作為國家首批示范項目青海中控德令哈50兆瓦光熱電站近三年發電量均達到并超過設計值。該類電站采用同步發電機,有利于電網頻率和電壓穩定,支撐更多風光電外送,長時儲能還能緩解用電高峰壓力,相比單一儲能技術,光熱耦合型儲能在規模化應用中成本優勢更顯著,因此未來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光熱這樣的技術路線,為能源結構轉型提供重要支撐。
當德令哈的定日鏡再次迎著朝陽轉動,折射出的不僅是戈壁上的璀璨光芒,更是中國能源轉型路上的堅定信念。從政策破冰時的 “從無到有”,到示范項目落地后的 “從有到強”,中國光熱發電以耦合型儲能技術為鑰,正在解鎖能源 “安全 - 綠色 - 經濟” 的平衡密碼。
逐光而行,向綠而生。在 “雙碳” 目標的指引下,中國光熱發電的故事,既是一部技術攻堅開拓創新的創業史,更是一曲文明與能源和諧共生的新篇章。未來已來,當更多 “德令哈模式” 在廣袤大地扎根生長,人類對清潔能量的永恒追逐,終將在東方大地上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