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7月7日,由江蘇理工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青年大學生組建的“智匯鄉村·銀齡無憂”實踐團,深入淮安市淮陰區三樹鎮,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鄉村治理、助力銀齡跨越數字鴻溝,將人工智能技術與鄉村實際需求深度融合,為探索數字包容型鄉村振興新路徑注入新動能。
技術下沉,智慧賦能破解治理難題
“動動手指就能辦成事!”實踐團充分發揮計算機專業優勢,結合三樹鎮實際需求,開發智慧村務線上平臺,幫助實現通知公告、民意征集等事務的“指尖辦理”;針對農業生產中的痛點問題,團隊打造的AI助農小程序集成天氣預警、農技知識智能答疑等功能,成為村民掌中的“新農具”。
助老護青,數字惠民暖人心
聚焦老年群體面臨的數字困境,實踐團圍繞辟謠防騙、智慧醫療、手機出行等高頻需求開設銀齡智慧課堂,團隊全程跟拍的《爺爺奶奶的上網日記》微紀錄片,生動展現了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的成長歷程。同時,實踐團面向鄉村兒童開展AI科普課堂活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激發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
從銀齡跨越數字鴻溝到童心感受科技魅力,實踐團用技術溫暖著三樹鎮的每一個角落,讓數字時代的紅利真正惠及“一老一小”。
文旅煥新,紅色基因插上數字翅膀
依托淮陰區豐富的紅色資源實踐團運用AI技術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開發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線上互動紀念展館,錄制“八十二紅星”紅色故事短視頻,生動實現紅色故事數字永生。 同學們還發揮專業特長,為當地特色農產品設計"三樹好物"系列文創,將紅色元素與現代設計完美融合。這些創新實踐不僅提升了鄉村文旅的吸引力,更讓紅色基因在數字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長效賦能,校地共育振興新引擎
在省委駐淮陰區鄉村振興工作隊的指導下,校地雙方創新建立了"科技賦能+人才培育"雙輪驅動機制。一方面,通過共建智慧鄉鎮服務平臺,推動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創新實施"鄉村振興青年助理計劃",讓大學生帶著技術扎根基層,村支書們作為"筑夢導師"全程指導,形成了"技術下鄉+人才成長"的良性循環。
“這些年輕人不僅帶來了新技術,更帶來了新思路。”一位村支書在談到結對培養的實踐團學生時這樣評價。江蘇理工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許星表示:“鄉村振興青年助理計劃'實現了多方共贏——鄉村獲得技術支持,學生得到實踐鍛煉,高校深化產教融合。我們將持續推進這一模式,讓更多青年學子在鄉村振興中成長成才。”
此次“智匯鄉村”社會實踐,是江蘇理工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響應數字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青年大學生們用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治理,以AI創新服務民生需求,在田野大地上書寫了科技報國的青春答卷。(江艷 蔣婷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