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舉措,也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內在要求。思政課不是簡單的政治宣傳和空洞的價值說教,要善于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把教材語言轉化成教學語言、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推進理論與實踐、線上與線下各類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
思政課不是“形式課”,更不是“教條課”。思政課的內容并非一成不變、千篇一律。思政課的內容“骨架”需要因時而變,就要在教學內容的選取、設計、制作上下功夫,打破固有黨報黨刊的資源束縛,破解思政教育枯燥乏味、抽象難懂的問題,讓身邊的人、物、事成為思政教學內容的重要一部分。
地方文化是特定區域的生態、藝術、民俗、傳統、習慣等,在長期的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荊楚文化、三國文化、武當文化、漢水文化等。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精神內涵、核心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探索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推動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利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
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
地方文化代表著一個地區的精神與形象,蘊含著豐富的精神養分,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優渥的資源,在當前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豐富教學內容,不斷提升思政課親和力。思政課具有明確的現實指向與深切的人文關懷,講道理不能太抽象化、教條化,而是要鮮活生動,做到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地方文化具有現實性、具體性、生動性的特征,比如,武當文化的基本精神為:道法自然、清靜無為、保合太和、天人合一、重人貴生、誠信向善。再如,漢水文化的精神特質包括:首創首發、敢為人先;兼容并包、有容乃大;公而忘私、犧牲奉獻;太和博愛、厚德載物;注重孝道、道德至上。如果將其蘊含的核心價值觀的優秀成分進行淬煉,面對現代語境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找到與思政課的契合點,通過案例式教學、現場體驗式教學、專題研討式教學、分眾式教學等方法,不斷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從而讓學生有更多的獲得感。
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增進民族認同。高校是多元文化價值觀傳播和聚集的主要場所,也是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西方文化思潮的滲透對高校主流文化價值體系帶來了巨大沖擊,西方文化宣傳的“個人主義”“普世價值論”“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想腐蝕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削弱了大學生對中國主流文化的情感認同,加深了當代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情感歸屬危機。思政課是培養大學生高度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承擔著與形形色色社會思潮作斗爭的任務,防止享樂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和消極文化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堅定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地方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教育素材,是生動而鮮活的思政課素材。要努力向大學生講好地方文化所蘊含的文化背景、歷史典故、愛國事跡等,使大學生在聆聽地方文化故事的過程中接受優秀文化的精神洗禮、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更讓大學生懂得,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各民族各地區都有自己的優秀文化,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凝聚起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文化主體權利意識,提升大學生文化辨識力、判斷力。
發揮思政樹人功效,培育塑造時代新人。人才是富國之本、興邦之計。近年來,各級政府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把人才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在校大學生是地方引才留才的重要群體,能夠吸引更多的在地學子投身于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關乎著人才戰略實施效果的成敗。高校正是專門培養不同專業、多種類型的人才的重要陣地,不同領域、不同專業的大學生能為地方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大學生要在大學所在的城市度過剛剛成年的數年時光,大學所在的城市對其人格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是大學生的第二故鄉。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可以使大學生加深對所在城市的了解,從而愿意留在這座城市。
二、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有效路徑
堅持文化育人,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題中應有之義。為了更好地推動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從多個維度和進路入手,以提高思政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夯實鑄魂育人基石。首先,推動地方文化學習常態化、制度化。經常舉辦地方文化學習讀書班、專題講座等,堅持集中學習和自主學習相結合、線下學習與線上學習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考察相結合,不斷增強思政教師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和掌握能力。其次,加強地方文化研究的學術支持。深入開展地方“歷史名人活化工程”、“歷史文化活化工程”、“文化名人口述史”等課題招標,專項發布“地方文化研究”的社科思想庫課題,大力支持思政教師開展相關研究,積極撰寫學術文章和出版著作。最后,切實發揮好兼職教師的重要作用。聘請市博物館、文化館、檔案館、文旅局等部門的地方文史專家擔任思政課兼職教師,通過“文化大禮堂”“形勢與政策課”等方式向學生講授地方文化。
創新思政教育模式,構筑多元育人格局。要調動大學生對地方文化的學習積極性,關鍵之處在于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教育載體,豐富教學內容。第一,整體把握教學內容,提高融入的精準度。通過深入開展集體備課,明確地方文化在融入不同思政課程中的重點及方式,避免簡單重復。比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虛擬仿真教學和現場參觀教學為主,尤其是用好用活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八枷氲赖屡c法治”課以對講課堂和參與式教學為主,重在以學生視角去剖析地方文化的現實價值。“形勢與政策”課以“文化大講堂”和“文史專家進課堂”為主,重在普及、宣傳地方文化。第二,開展豐富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通過舉辦地方文化演講比賽、詩詞大賽、歌曲大賽、情景劇、文藝表演、辯論賽等競賽活動,激發大學生學習地方文化的主動性和熱情。第三,加強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通過“微課”“慕課”“電子書”等線上資源,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學習模式。
強化實踐育人成效,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顯然只重視理論的教育是不夠的,還必須堅持把理論與實踐高度統一起來。一是充分利用好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大學生“挑戰杯”等活動,指導學生圍繞著地方歷史文化、地方非遺文化、地方數字文化產業、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等開展實地走訪調研,撰寫論文和研究報告,并進行全校評比表彰。二是定期組織學生到紀念館、文化館等參觀學習,并積極搭建實踐教學基地。三是依托思政課,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比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上開展“三個一工程”的第二課堂,也即:讀一本馬恩經典著作、看一部時事政論片和拍一部有哲理的微視頻。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上開展“我心中的思政課”微視頻創作。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講,講解地方文化的當代價值。(謝超 彭若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