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多地消費品“以舊換新”活動持續升溫,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有效激發了消費市場的潛力。隨著后續1380億元中央資金即將分批下達,國家補貼政策將進一步擴面提質,惠及更廣泛的消費群體,“以舊換新”惠民政策也將進一步提振消費。在這一關鍵階段,中國銀聯作為國家重要金融基礎設施,以平臺化整合生態資源、智能化筑牢金融服務基座為核心路徑,聯合電商平臺、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等產業力量“促消費、惠民生”,持續提升銀聯生態網絡服務能力,為新一輪國家補貼的落地提供堅實支撐,推動國補政策精準觸達億萬消費者。
平臺化聚合:銀聯網絡生態助力政策暢通普惠通道。面對即將擴容的國家補貼資金規模,中國銀聯充分發揮“樞紐”作用,搭建起覆蓋消費全鏈路的開放平臺,讓政策紅利能夠更順暢地惠及消費者。
一方面,中國銀聯協同京東、天貓、唯品會、蘇寧易購等頭部電商平臺,實現消費者“一站式”領取補貼資格、選購商品,并支持云閃付APP、銀行卡等全渠道支付核銷,尊重用戶支付習慣的開放設計,讓政策紅利更普惠便捷。另一方面,通過銀聯云網輸出能力,將國家補貼服務嵌入工行、建行、徽商銀行等數十家銀行的 APP 中。消費者無需額外下載其他應用,直接通過常用的金融工具就能核銷補貼(具體以各地公告為準),真正實現了金融服務的無縫銜接。
此外,商業銀行也積極響應,疊加優惠措施。一方面,通過云網平臺支持銀行App協同參與,用戶可通過工銀e生活、建行生活、交行買單吧等商業銀行App領取、查看及核銷政府消費券。另一方面,銀聯聯動商業銀行共投資源,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中信銀行、江蘇銀行、泰隆銀行、安徽農金等銀行機構在政府補貼基礎上,向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的消費者提供使用銀聯卡支付的疊加滿減優惠。形成“政策 + 金融”的雙補貼合力,進一步放大了惠民實效。
智能化筑基:筑牢安全高效基石,保障千億資金精準落地。面對海量補貼發放的復雜需求,中國銀聯以技術筑牢風控與效率雙防線。
在風險防控領域,銀聯配合商務部“全國家電以舊換新資格核驗系統”,協助地方政府建立本地化服務平臺,嚴格執行“一人一品一補”規則,并通過“技術防控+便民服務+精準攔截+廣泛宣傳”閉環體系,動態攔截虛假交易、騙補套補等風險,守護財政資金與百姓“錢袋子”。
在服務增效領域,針對“以舊換新”活動中海量補貼帶來的票據管理需求,銀聯商務創新推出“支付即開票”解決方案,作為首批對接國家稅務總局“樂企平臺”的支付機構。消費者完成支付后,系統會自動調用“樂企平臺”開具數電發票,自動補全票面必填的交易金額、商品明細、補貼標識等關鍵信息,同時通過短信、電子郵箱或微信實時推送電子發票。此外,為滿足“以舊換新”活動補貼核銷的特殊需求,銀聯商務還根據各個省份審計要求,專門開發了多種“以舊換新”個性化開票模板,自動填充政府補貼核銷必填項,并支持手工補充特殊備注,確保票據 100% 符合各地商務部門審計標準。目前,該服務已覆蓋全國19省市超萬家商戶,應用于家電、3C、家裝等核心場景,政府審計成本顯著降低,成為“智能化惠民”的標桿實踐,為后續千億級補貼的審計工作筑牢了數字化基座。
長效惠民:全鏈路響應機制,護航政策溫暖觸達。隨著 1380億中央資金即將注入,中國銀聯將進一步強化雙重使命,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實惠。
在短期攻堅方面,中國銀聯將擴容平臺承接能力,優化風控模型,以適應資金規模的增長,保障補貼“申領-核銷-審計”全鏈路的順暢運行。
在長期持續賦能方面,在普惠覆蓋層面,中國銀聯云閃付APP“關愛版”助力老年人無障礙領券,云網平臺賦能區域性銀行APP降低使用門檻,確保政策惠及城鄉各類群體;在生態聯動層面,銀聯廣東分公司聯合格力、美的等制造企業,通過“小程序+卡券平臺”實現全國消費者線上參與補貼;上海、湖北等地銀聯分公司創新“電商平臺發券+云閃付核銷”模式,打通線上線下雙場景;在服務響應層面,銀聯商務全國分支機構以“5+2”“白+黑”強度攻堅,客戶經理24小時在線響應,確保商戶與消費者問題“15分鐘響應、3小時解決”。截至2025年5月,銀聯商務已支撐全國31個?。ㄗ灾螀^、直轄市)核銷國補超800億元,直接拉動消費超5000億元,惠及6400萬消費者。
立足“支付為民”使命,接續千億惠民新程。中國銀聯將持續發揮金融基礎設施樞紐作用,深化“平臺化 + 智能化”基座建設,以科技金融保障系統穩定,以數字金融優化服務體驗,以綠色金融引導消費升級。做大做強國補惠民網絡,尊重消費者自主選擇權,讓千億國家補貼能夠更精準地惠及小微企業、縣域家庭、老年群體等,確保政策能夠溫暖觸達每一位消費者,切實轉化為擴內需、惠民生的強勁動能,在“五篇大文章”的書寫中,讓國家補貼的每一分“真金白銀”都化為提振民生、服務實體的溫暖力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