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0日,工信部發布《新型電池產業發展規劃》,明確2025年固態電池產業化占比達15%,6月15日寧德時代宣布固態電池量產線投產倒計時,政策與龍頭企業的動作共同為固態電池產業化按下加速鍵。今天,我們跟隨頂點財經一起,聚焦固態電池催化下富鋰錳基崛起之路。
近期固態電池市場熱度持續攀升,從設備端的無隔膜疊片機、干發電機設備,到硫化鋰等核心電解質材料,再逐步向三元正極標的擴散,這一趨勢本質上是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明確化帶來的產業鏈價值重構。富鋰錳基材料以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適配硫化物電解質體系的三重優勢,成為三元正極企業技術升級的核心方向。
在適配性方面,面對硫化物電解質因高離子電導率成為全固態電池主流路線,但對正極材料兼容性要求苛刻的挑戰,富鋰錳基材料通過改性技術抑制與硫化物電解質的副反應,同時利用高電壓特性充分發揮電解質性能。太藍新能源量產的720Wh/kg全固態電池采用富鋰錳基正極,已驗證該體系的產業化可行性。
隨著固態電池產業化進入“0-1”關鍵期,富鋰錳基材料加速從實驗室邁向量產。行業預計到2030年,其市場規模將突破1400億元,若固態電池在航空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并放量應用,樂觀場景下市場規模可達3000億元級別。
不過,富鋰錳基材料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量產仍面臨技術穩定性和成本控制等挑戰。其在全固態體系下存在容量釋放受限問題,根源在于材料本征電導率低、與電解質界面反應嚴重等。另外,雖然錳資源成本優勢顯著,但高電壓電解液、復合正極制備等環節增加了生產成本,需通過工藝創新與規?;档统杀尽?/p>
從產業鏈替代邏輯看,固態電池主材替代空間巨大,鐵基替代銅箔成為頭部大廠的重要方案。由于銅還原電位低,易與硫化物電解質反應生成硫化物阻斷電子傳導,而鐵基材料反應自由能高且表面易形成鈍化層,硫化反應難以進行,這一替代趨勢進一步凸顯了富鋰錳基材料在固態電池體系中的協同價值。
政策催化與技術突破雙輪驅動下,富鋰錳基材料正迎來產業化曙光。其產業化進程將遵循“技術驗證-高端滲透-規模放量”的路徑,首先在高端電動車、無人機等對能量密度要求苛刻的場景實現應用,未來隨著技術成熟向更廣闊的市場拓展。頂點財經認為,對于投資者而言,需關注材料改性技術突破、量產線建設進度及下游客戶認證等關鍵節點,把握這一鋰電材料新賽道的發展機遇。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