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出行高峰來臨,人群密集的車站、景區(qū)成為病毒傳播的“加速器”。中疾控最新報告(2025年5月)顯示:全國哨點醫(yī)院流感樣病例中新冠病毒陽性率持續(xù)攀升,最高達23.8%,且流感病毒同時流行,二者呈現(xiàn)“此消彼長”的交替?zhèn)鞑ペ厔?
全國哨點醫(yī)院流感樣病例新冠和流感病毒陽性率變化趨勢
高溫并未阻斷病毒不斷變異與傳播的腳步,奧密克戎新變種NB.1.8.1 (XDV第六代亞分支)占比超90% 1,疊加旅途疲勞、環(huán)境變化導致的免疫力下降,新冠與流感混合感染風險升高。尤其是兒童、老人、慢性病患者這類高風險人群,一旦“中招”,病程可能遠比我們以為的復雜。
為何暑期還要防病毒?——高溫≠安全期
很多人以為夏天高溫的情況下,病毒無法存活,然而,多種新冠變異株仍在全球范圍內低水平地持續(xù)傳播中2。根據(jù)國內最新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不僅新冠病毒陽性率居高不下,流感病毒感染率也在同步波動,兩種病毒的交替感染風險始終存在。暑期因人流集中、空間密閉,感染風險不降反升。
同時,出行本身帶來多種免疫“觸發(fā)器”:舟車勞頓、環(huán)境變化、氣候適應不良,尤其對免疫力本就偏弱的群體,感染新冠或流感的幾率大大提升3。 兒童篇——發(fā)燒咳嗽是“熱傷風”?需提防新冠與流感混合感染!
兒童在旅途中容易反復發(fā)燒、流鼻涕、咳嗽,家長常以為是“吹空調”或“水土不服”,而新冠和流感病毒感染表現(xiàn)與之相似,極易被忽視。尤其是在病毒共同傳播的環(huán)境中,兒童出現(xiàn)混合感染風險更高4。
出行防疫四大要點:
備足兒童口罩:3歲以上建議佩戴,口罩防護是最基礎的安全屏障;
常備解熱鎮(zhèn)痛藥(對乙酰氨基酚)、退燒貼、電子體溫計:便于隨時監(jiān)控體溫和緩解癥狀;
隨身攜帶新冠+流感雙檢抗原試劑,發(fā)熱持續(xù)超1天即分步檢測;
避免交叉感染:如家中有老人同行,更應謹慎檢測,避免密切接觸而引起交叉感染。 老年人篇——低熱乏力,暗藏混合感染危機!
許多老年人感染新冠或流感病毒后表現(xiàn)不典型,可能僅有乏力、嗜睡、輕度低熱,卻很容易進展為肺部感染或加重基礎病5。此外,混合感染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心臟損傷和急性腎損傷等并發(fā)癥6。尤其是在暑期旅途中,同時感染新冠與流感病毒的風險提高,癥狀更復雜,病程更難控制。
科學應對要點:
如有基礎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建議出行前評估能否遠行,隨身攜帶基礎病藥物;
一旦檢測陽性,應把握“黃金48小時”用藥窗口期,優(yōu)先選擇廣譜抗病毒藥物如法維拉韋,能同時覆蓋新冠和流感病毒,防止病情加重;
旅途應避免劇烈體力活動、避免日曬暴曬,避免長途轉車、高海拔地區(qū);
優(yōu)選配有醫(yī)療點的目的地,如城市公園等。 慢病人群篇——藥不能斷,病不能拖,混合感染風險需防范
新冠與流感病毒感染并不“挑人”,但慢病患者感染后癥狀往往更復雜、更持久,尤其是合并病毒混合感染時風險倍增。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肺病人群尤其要警惕7。盡管感染新冠病毒導致的死亡風險已大幅降低,但基礎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死亡風險仍需警惕1。
2025年5月全國新冠病毒感染新增重癥和死亡病例報告情況
注意事項清單:
按時服藥,不因行程中斷:出行前應帶齊所有藥物與慢病處方,防止異地購藥障礙;
出現(xiàn)感染癥狀應避免自行加藥或停藥,優(yōu)先咨詢醫(yī)生判斷;
如需使用抗病毒藥,不建議自行服藥,避免與常用藥物沖突,且避開腎功能不全、肝酶異常等禁忌;
假期醫(yī)療非醫(yī)保地旅行時,建議提前線上申請異地就醫(yī)備案。
小結:防范病毒混合感染,讓旅行更安心
暑期出行,新冠和流感病毒持續(xù)交替?zhèn)鞑ィ旌细腥撅L險不容忽視。做好防護,需牢記三大策略:
早識別、早干預:出現(xiàn)感染癥狀后48小時內是阻斷病毒復制、防止重癥化的黃金窗口期,優(yōu)先選擇廣譜抗病毒藥物,可避免混合感染加重病情。
備好藥、用對藥:流感與新冠等呼吸道病毒早期癥狀高度相似,選擇廣譜、可同時覆蓋流感與新冠的抗病毒藥物,如法維拉韋,不僅可以縮短患者從發(fā)病到接受治療的時間,還可以減少因誤判病毒類型而導致的治療失誤。此外,近期監(jiān)測顯示奧司他韋等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已有明顯耐藥現(xiàn)象,而法維拉韋等聚合酶抑制劑尚無耐藥報道8,更適合混合感染風險場景下的早期用藥。
重防護、防交叉:旅途保持良好衛(wèi)生習慣,備足口罩,避免病毒交叉?zhèn)鞑ィ绕涫峭袃和⒗先撕吐』颊撸岣叻婪兑庾R。
需要注意的是,孕婦、兒童以及肝腎功能受損者等特殊人群用藥前應咨詢醫(yī)生,根據(jù)自身情況合理用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tài)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