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偏坡村把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作為增進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的重要途徑,聚焦“四共”,以空間共建打造民族共享的文化空間,活動共融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動,產業共興推動文化融合的經濟業態,制度共治構建鄉村文化的治理機制,探索和美村寨建設增進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的偏坡實踐呈現出文化互美、文化互鑒、文化共融的和美景象。
一、空間共建,打造民族共享的文化空間
偏坡村依托綠色生態優勢和特色民族文化,將自然生態、建筑風格、民族風情、文化陣地、文創體驗空間等資源融為一體,突出村寨風貌出圈、文化陣地有感、體驗空間促傳,搭建起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空間。
?。ㄒ唬┐逭L貌出圈。偏坡村生態環境優美,山、水、林、田交相輝映,田疇縱橫、塘溪環繞,森林覆蓋率達66.3%,50余棵百年以上掛牌珍稀古樹遍布各寨,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偏坡結合干欄式與吊腳樓式的建筑民居融合了民族風情、地形地貌、自然生態的特點,打造“三街兩景一長廊”(濮越香街、花喵街、米酒一條街、巖上風景、荷塘美景、同心文化長廊)的旅游發展格局,鼓勵村民依據自身打造特色鮮明的庭院風格,實現了“一戶美”帶動“全村美”,“一戶一景”是偏坡人居環境改善的生動實踐,民族村寨實現了“保護促利用、利用強保護”的良性循環,擦亮了和美村寨的“金名片”。
(偏坡村景圖)
?。ǘ┪幕嚨赜懈?。以鄉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為中心,花歌場為節慶、集會、交流的活動廣場,打造“一基地一廣場”文化陣地。通過村集體入股的形式在花歌場建設電子大屏,給游客、村民開展活動提供了便利;建成民族文化展室、農民文化書屋等陣地,給群眾提供了“學、樂、傳”的場所。利用全村空白墻面,結合偏坡民族文化特色繪制民族文化墻30余面,將民族團結內容嵌入其中,引導村民游客自覺踐行民族團結進步理念。
(三)體驗空間促傳。積極申報非遺傳承人及非遺項目,鼓勵陳慧珍、賈流萍、陳興橋等非遺傳承人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及各類文創交流活動,讓非遺文化走進大眾生活,讓文創產品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載體。以繡印象、仲家衣人等為代表的非遺旅游體驗空間成為偏坡旅游必打卡點。全村現有非遺項目5個,國家級1個(布依族服飾),省級3個(布依婚俗、“六月六”、姊妹簫),市級1個(印染技藝),非遺文化資源豐富。2022年偏坡獲貴陽市“非遺小鎮”稱號,“貴陽烏當陳慧珍布依文化傳播中心”“貴陽烏當陳建臣木工作坊”等點位分別被命名為第三批和第四批“貴州省少數民族手工藝傳習所”。
?。ㄖ偌乙氯朔沁z旅游體驗空間)
二、活動共融,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動
以文化賦能搭建“融”平臺,通過文化IP引流、戶外活動增趣、主題活動融情,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創共享美好生活。
(一)文化IP引流。以“六月六”為核心,打造民族獨特IP,整合民族對歌、婚俗展演、民樂等20余項民俗活動,開展“六月六”民族風情節活動,通過民俗展演、農耕展演、文藝展演、趣味活動、篝火晚會、路邊音樂會等表演,吸引周邊區縣各族群眾及省內外游客前來參與。2024年吸引游客1。2萬人次,增加旅游總收入108萬元。
?。ㄆ虏家雷遴l六月六“六月六”民族風情節系列活動·貴陽路邊音樂會)
?。ǘ敉饣顒釉鋈?。鼓勵花嶼田園、布依大院等市場主體積極開展個性化活動,不定期舉辦主題沙龍、音樂會、戶外體驗、篝火晚會等活動,不斷豐富游客體驗感。積極發動村民組建民俗文藝展演隊伍,以文化為紐帶,鼓勵村民以民俗文化結合現代歌舞,將竹竿舞、簸箕舞等傳統活動與流行樂隊、街舞表演、電音篝火等現代元素巧妙結合、以民族服飾開展T臺秀等方式,促進民俗文化與現代元素同臺競演,促進了各族群眾的互動交流。
?。ㄈ┲黝}活動融情。以 “我們的節日”“強國復興有我” 等主題為載體,深度融入多彩的民族文化元素,精心開展獨具特色的節日活動。在新春佳節之際,組織書法老師現場揮毫灑墨,為群眾送上飽含祝福的春聯;在元宵節時,舉辦熱鬧非凡的猜燈謎活動,謎面融合民族文化知識,趣味十足;在端午佳節,則開展包粽子比賽,讓人們在粽香中感受民族傳統習俗。通過這些充滿民族風情的活動,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 “根” 與 “魂”,讓民族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三、產業共興,推動文化融合的經濟業態
遵循“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的原則,通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文化資源,創新旅游業態,非遺“厚家底”成致富金鑰匙、研學“復合式”成文旅新花樣、文化“體驗式”成引流新密碼,文化自信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是偏坡發展的生動寫照。
?。ㄒ唬┓沁z“厚家底”成致富金鑰匙。鼓勵農家樂、民宿等經營主體,結合偏坡民族非遺文化,以“非遺+農家樂”“非遺+民宿”的方式,大力發展體驗式文化與食宿相結合的農家樂、民宿產業,不斷提升經營戶經濟收入。截至目前,偏坡村共有農家樂39家,其中五星級7家,四星級9家;偏坡共有民宿18家,其中省級示范性民宿2家,省級銀山級民宿1家,省級青山級民宿3家。農家樂民宿戶均年收入達30余萬元,帶動轄區150余名村民就業。
?。ǘ┭袑W“復合式”成文旅新花樣。引入市場主體紅細胞大力發展研學產業,引導非遺工坊與紅細胞研學機構合作,開發民族文化研學業態,指導研學學生開展蠟染、刺繡等活動,不斷豐富轄區研學項目內容。2024年來,通過開展研學旅游已接待人數1。5萬余人,增加研學經營性收入110余萬元。
?。▽W校到偏坡開展研學活動)
?。ㄈ┪幕绑w驗式”成引流新密碼。深入挖掘民族傳統文化,開發民族服飾換裝、竹竿舞、山歌對唱、篝火晚會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體驗項目,開展民族服飾T臺秀、文創集章打卡等活動,通過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合轉變,讓民族文化變得可觀、可感、可體驗,激發游客游玩興趣,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不斷提升偏坡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大量游客,促進旅游經濟發展。
四、制度共治,構建鄉村文化的治理機制
通過“文化引領+多元共治”模式,以黨建引領強堡壘,村民參與強自治,社會力量強合作,構建起文化賦能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
(一)強堡壘。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加強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建立“模范式帶頭,組合式協商,參與式監督”的社會治理體系,發揮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非公經濟人士的帶頭、監督、參謀、奉獻作用,對全村文化產業發展建言獻策,鼓勵黨員、人大代表積極結合民族文化開辦文創工作室,傳播優秀民族文化。老黨員陳廷超同志,通過改造閑置房屋開設家風家教學堂,融合民族文化面向村民、游客、學生等群體講解家風家訓,弘揚愛黨愛國的價值觀念。人大代表陳紅艷,以“非遺+農家樂”經營模式開創景尚原舍,以體驗式演奏學習的方式向外來游客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ǘ娮灾?。結合“火陽會”的傳統習俗,健全村民自治機制,鼓勵村民參與村莊自治,暢通村民意見、建議表達渠道,支持民間藝人和文化工作者開展文化創新活動,鼓勵將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真正做到用好群眾之愿、群眾之能、群眾之智、群眾之干,推進村莊文化產業共建共治共享真正落實落地。同時將民族團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以制度形式夯實民族團結基層根基,使民族團結成為全體村民的自覺行動。
(濮越古居開展村民議事會)
?。ㄈ姾献?。鼓勵轄區文創產業經營者、非遺文化傳承人賈流萍、陳興橋等人積極走進學校開設教學課堂,傳播蠟染、姊妹蕭等非遺傳統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共享。與周邊地區的民族鄉鎮建立文化交流與合作關系,在重大節日節慶、重要活動上組織民族文化展演隊伍開展演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在“三月三”,組織偏坡板凳舞展演隊到新堡展演;在“六月六”,邀請龍里醒獅鎮、花溪等地文藝隊伍到偏坡演出,加強各個地方的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烏當區民宗局、偏坡布依族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