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監護病房(ICU)中的患者往往需要實時、精確的血流動力學監測,以確保其生命體征的穩定。傳統的血流動力學監測方法,如肺動脈導管(PAC)等有創技術,雖然精準,但伴隨著較高的風險和并發癥。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逐漸成為重癥監測的重要工具。然而,并非所有的無創技術都能滿足重癥監測的需求。
在重癥監護中,維持正常的體循環是確?;颊呱w征穩定的關鍵。正常體循環的維持依賴于以下五個要素:正常的心肌收縮力、合適的心率及心律、適當的外周阻力、血液的充分氧合、充足的血容量;這五個要素相互關聯,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體循環的穩定性。因此,重癥監測需要全面評估這些指標,而傳統的無創技術往往難以同時滿足這些需求。
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的原理及缺陷
1.脈搏波監測技術
脈搏波監測技術通過分析動脈壓力波形的變化來評估血流動力學參數,如心輸出量(CO)、每搏輸出量(SV)和外周阻力(SVR)。常見的脈搏波監測技術包括動脈壓力波形分析(如PiCCO)和光電容積描記法(如脈搏血氧儀)。
依賴動脈波形質量:脈搏波監測技術對動脈波形的質量要求較高,低血壓、血管收縮或心律失常等情況會影響波形的準確性。
無法直接測量心功能:脈搏波技術主要通過間接推算獲得心輸出量等參數,無法直接評估心肌收縮力。
不適用于低灌注狀態:在低血壓或休克狀態下,脈搏波信號可能較弱,導致監測結果不準確。
無法全面反映體循環五要素:脈搏波技術主要關注心輸出量和外周阻力,難以全面評估心肌收縮力、血液氧合和血容量。
2.超聲監測技術
超聲監測技術通過超聲波成像直接觀察心臟結構和功能,評估心輸出量、心室收縮功能等參數。常見的超聲技術包括經胸超聲心動圖(TTE)和經食管超聲心動圖(TEE)。
操作依賴性:超聲監測需要經過專業培訓的操作人員,且結果受操作者技術水平的影響較大。
無法連續監測:超聲技術通常為間斷性監測,難以提供實時的血流動力學數據。
不適用于所有患者:對于肥胖、胸腔積液或肺部疾病的患者,超聲成像質量可能較差。
無法全面反映體循環五要素:超聲技術主要關注心臟結構和功能,難以直接評估外周阻力、血液氧合和血容量。
3.生物阻抗技術
生物電阻抗法是一種基于生物電阻抗原理的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它通過向患者體表施加低幅高頻電流,測量電流通過胸腔時的阻抗變化,從而計算心輸出量、每搏輸出量、外周阻力等參數。
left對電極位置和皮膚接觸要求:電極與皮膚之間的接觸不良(如皮膚干燥、出汗或有毛發)會影響電流傳導,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確。
left對低灌注狀態敏感:在低血壓或休克狀態下,外周血液循環較差,盡管阻抗信號減弱,依然能監測到專業參數,相對其他技術具有高敏感性。
left算法依賴性強:傳統生物電阻抗法依賴于預設的算法模型來推算血流動力學參數。BioZ系統采用了先進的專利技術ZMARC?算法,保證無創血流動力學參數的準確性。
left無法提供解剖學信息:生物電阻抗法主要用于功能監測(如心輸出量、血容量等),無法提供心臟或血管的解剖學信息(如心臟結構、瓣膜功能等)。
left對設備和操作的要求較高:雖然生物電阻抗法的無創品牌眾多,但是真正高精度的生物阻抗監測設備成本較高,需要確保高精度的信號采集和處理,才能給臨床提供可靠數據。
left臨床應用
休克患者的監測與治療:休克是重癥醫學中常見的危急重癥,專業的血流動力學參數,可幫助醫生快速判斷休克類型及嚴重程度,并指導液體復蘇和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從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ARDS患者的監測與治療:ARDS患者常伴有嚴重的低氧血癥和呼吸衰竭,無創血流動力學可監測患者心功能狀態,為醫生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同時還可用于評估治療效果和預測預后。
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監測與管理:無創血流動力學可實時監測患者的心功能狀態,包括心輸出量、每搏輸出量等參數,為醫生評估心功能、制定治療方案及調整藥物劑量提供重要依據。
大手術術后患者的監測與康復:對于經歷心臟、腹部及骨科大手術的患者,無創血流動力學實時監測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狀態,及時發現并處理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等,從而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
其他重癥患者的監測與治療:無創血流動力學還可用于嚴重創傷、臟器移植術后、各種原因導致的血壓增高等重癥患者的監測與治療,為醫生提供全面的血流動力學信息,指導臨床治療。 無創血液動力學監測系統在重癥患者的臨床監測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其中BioZ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系統能夠基于年齡差異調整主動脈順應性,以優化心輸出量正常區間值,從而最大程度降低主動脈順應性差異帶來的干擾,與肺漂浮導管的相關性高達0.89,給臨床數據的準確性大大提升;其無創性、連續性、高精度和廣泛適用性使其成為重癥醫學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通過實時監測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參數,為醫生提供了及時的病情評估依據和治療指導,有效提高了重癥患者的救治水平和生存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