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文化傳承:3D數字宗祠里的千年根脈
近年來,網絡云祭掃作為人們追思緬懷的新形式,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知、2025年清明期間,慈恩天下的后臺數據則顯示,用戶日均訪問頻次達4.3次,單個紀念館場景評論交流總數超過500條,這種持續性的數字互動遠超線下儀式的單次參與度,正彰顯著云端祠堂、網絡祭祖所包含的巨大潛力。
作為深耕祭祀數字化十四余年的開拓者,慈恩天下的服務網絡已延伸至全國30余個省市地區,累計服務超200萬用戶,其中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滲透率高達35%。依托數字化祭祀解決方案,成功破解60%都市人群面臨的傳統祭祀問題,通過3D數字賦能實現了祭祀場景云端重構,既延續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又推動祭祀文化與環保理念深度融合,引領"無煙祭掃"新風尚,為傳統祭祀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更加符合時代需求的創新范式。
就職于某跨國企業、目前身在國外的李先生表示,去年寒衣節、今年清明與端午節,他都曾登錄慈恩天下進行"云上祭祖",當他為祖先點燃的香煙裊裊升起,便由衷地感到祖先與自己同在的心靈慰藉:"當德國同事看到我在網上重現的祭祖儀式時,他說他也有點理解了何謂'根'的力量。"
在慈恩天下的云端世界,用戶只需使用手機、輕點屏幕,即可置身于3D沉浸式祭祖場景。華麗祭臺、千年古柏、裊裊香煙,每一處細節都體現著祭祖連根的莊嚴與溫情;支持千人同臺參與大型祭祖儀式中,擊鼓鳴鐘的渾厚回響穿透云端,敬獻鮮花的一舉一動盡顯尊崇,與樂舞告祭的數字化演繹一同表達內心的恭敬。
慈恩天下對于祭祖文化傳承載體的創新,并非簡單的形式移植。平臺通過多種儀式設置,將傳統祭禮拆解為標準化模塊,用戶可自定義流程,既保留了獻花、上香、奠酒等核心環節,又融入了姓氏家園、語音祝禱等數字化體驗。數據顯示,用戶日均使用時長達42分鐘,印證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深度共鳴。
文明傳承的數字化載體:在守正與創新間尋找平衡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慈恩天下的實踐,正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鮮活的注解。作為深耕行業十四余年的高新技術企業,累計服務超200萬用戶的數據背后,是持續的技術迭代與服務升級:從用戶自定義儀式模塊到云端存儲資料館,從VR天園到姓氏家園,每一次更新迭代,都緊扣著"孝親敬祖、祭祖連根"的文化內核。
65歲的成都用戶王女士,最初因子女推薦接觸平臺,如今已成為社區"網絡祭祖"推廣者。她感慨:"以前覺得虛擬祭祀不夠真誠,現在發現科技能讓我們隨時與家族連接,不但不再覺得孤單,還對各種新技術新事物都充滿了自信。"平臺數據顯示,用戶結構包含了從Z世代到60歲以上各年齡段用戶,年均復購率超80%,實際印證了網絡祭祖連根的巨大潛力,也訴說著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創新的無限可能。
中華文明的長河奔涌向前,以科技為舟,以文化為帆。從天水伏羲廟的鐘鼓之聲,到慈恩天下云端供奉的姓氏家園,變的是載體形式,不變的是“尋根問祖”的文化基因。當數字科技為傳統文化插上翅膀,當網上祭祖成為連接億萬華人的精神紐帶,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產品的探索,更是一個民族在數字時代以創新守護的生動圖景——慈恩天下用十四年技術深耕,網上宗祠助力親情連接跨越山海,唯有與時俱進,文明方能生生不息——這正是慈恩天下在守正創新中的鮮活例證,正是文明基因永續傳承的心靈守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