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術期低血壓是麻醉過程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顯著上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5歲的手術患者術中低血壓發生率高達83%,其中28%的患者低血壓持續時間超過20分鐘。目前學術界對圍術期低血壓的定義尚未完全統一,普遍采用的標準包括:收縮壓較基線值下降20%以上,或平均動脈壓(MAP)持續低于65mmHg超過1分鐘。圍術期低血壓可導致重要器官灌注不足,與術后心肌損傷、急性腎損傷及死亡率顯著相關。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患者基礎危險因素(如高齡、心血管疾病史等)與術后并發癥的相關性更為顯著,但圍術期低血壓具有可干預性的特點,使其在臨床管理中具有特殊意義。此外,術后早期的低血壓狀態往往持續時間較長,且易被傳統間歇性生命體征監測所忽視,其潛在危害不容忽視。非心臟手術圍術期低血壓的發生機制復雜,涉及患者自身因素、藥物作用及手術刺激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因此,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圍術期管理的核心在于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其中血流動力學監測是麻醉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全面監測血流動力學參數,臨床醫生能夠更準確地評估患者狀態,識別低血壓高危人群,并實施個體化治療方案。傳統的有創監測方法(如動脈置管、肺動脈漂浮導管)雖然能夠提供準確的血流動力學參數,但存在出血、感染、周圍組織損傷等風險,且對操作技術要求較高。超聲心動圖作為早期無創監測手段,其測量結果易受操作者經驗影響,且難以實現連續監測。相比之下,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因其操作簡便、安全性高、可實現實時連續監測等優勢,在臨床應用中日益受到重視。BioZ阻抗心動圖作為一種先進的無創監測技術,其原理基于心動周期中胸腔電阻變化與胸主動脈血容量之間的相關性。該技術不僅能夠提供心率、平均動脈壓、心輸出量、每搏輸出量、外周血管阻力等基礎參數,還可監測心肌收縮指數、胸液水平等特殊指標,為臨床決策提供更全面的參考依據。 從生理學角度分析,平均動脈壓(MAP)=心輸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其調節機制涉及心率、心臟前負荷、外周血管阻力、心肌收縮力及血管彈性等多個因素。傳統的圍術期低血壓處理多依賴于升壓藥物的使用,但單純依靠血管收縮可能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能夠提供心臟前負荷、心肌收縮力及后負荷等關鍵信息,有助于臨床醫生準確判斷低血壓的潛在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血壓變化與心輸出量、組織灌注的改變可能存在不一致性,對于特殊病例需要綜合分析血壓、心輸出量及外周血管阻力等多重因素。由于血壓變化往往滯后于血流動力學改變,在觀察到血壓下降時,機體可能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在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早期階段,通過監測代償反應和相關參數的變化,有助于實現圍術期低血壓的早期預警和預防性干預。
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會長于布為教授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圍術期低血壓管理正朝著預測性、預防性和個體化方向發展。目前,國內已開發出具有圍術期低血壓預測功能的血流動力學監護平臺。該平臺通過整合前負荷、后負荷及心肌收縮力等關鍵參數,能夠提前預測患者發生低血壓的風險,并分析其潛在誘因,為臨床醫生提供及時的干預依據。這種前瞻性的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圍術期低血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