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客戶世界機構、CC-CMM國際標準組織主辦的客戶世界·新論壇系列金融行業論壇于2021年7月28日完美收官,會議以“數字化轉型中的金融服務”為主題,邀請了業內專家、協會領導、相關企業領導及技術代表分享了數字營銷、數據變現、客戶體驗、全場景服務、信息安全等金融行業趨勢及相關應用案例分析,為客戶、合作伙伴以及同行呈現了一場思想交流的盛宴。
本次會議上,“信息安全監管”成為熱詞。在信息安全強監管下,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何去何從?如何有效提升金融服務質效?遠傳科技交付中心副總經理唐積才發表了題為《信息安全強監管下的金融服務轉型》的主題演講,詳細分析了銀行普遍面臨的痛點和堵點,并提出了金融服務轉型的解決之徑。
銀行之“痛”
1.系統建設之“痛”
眾多銀行內部的系統功能不完善,一是采集信息不全面,無法將支付交易信息與賬戶信息進行有效匹配;二是監管手段較為單一,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方式和技術監測手段,普遍存在監管效率低、精準度不高等問題,且無法實現業務全覆蓋的現狀。
2.線下運營之“痛”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銀行網點的功能已被越來越多地搬到網上、手機上。眾多銀行運用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平臺創新信貸業務。紛紛將線下傳統的信貸業務辦理轉至線上,金融服務的線上化、場景化成為未來銀行的重要趨勢和形態。一家咨詢機構的金融板塊負責人羅曉峰曾統計過,排名前100的流量巨頭中,“70%都開始了金融變現……其實用戶過5000萬的APP,基本都考慮過金融變現。”
3.團隊管理之“痛”
據調查,團隊技能不足、技術發展的前瞻性研究不夠是制約銀行信息安全的主要短板。原有團隊技能不足是銀行發展金融科技面對的最大困難,專業性、復合型人才需求加大。同時,對技術發展的研究和預見不夠、固有管理機制難以支撐創新也是重要原因。此外,還有缺乏合適的人員、缺乏運營維護、找不到合適的應用場景等也帶來了信息科技風險和信息安全壓力。
由于金融交易中存儲和使用了大量的敏感信息,如何利用AI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為客戶提供高效服務的同時,科學防控風險,構筑金融信息安全防護網尤其重要。
唐總指出,遠傳科技一直致力于研究并完善金融行業的智能交互解決方案,助力銀行運用先進的AI技術賦能業務場景,在優化客戶體驗、增加客戶粘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風控核心競爭力。他從客戶來源、溝通渠道、服務模式、運營模式、質量管理五個方面提出了金融服務轉型的解決之徑。
解決五徑
路徑一:由外向內,管理客戶來源
加強私域流量管理,將客戶來源從外延轉到內部挖掘。自建、統一管理銀行內部的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將第三方流量轉化為自有流量,遠傳科技利用RCS、在線服務等工具進行流量激活、管理。
路徑二:擁抱5G,建立溝通渠道閉環
通過RCS、5G視頻電話、常規電話,遠傳科技實現溝通渠道從電話轉換到5G。事實上,主動線上營銷仍是最有效的方式,其中RCS與電話、5G視頻電話不同之處在于:用戶無需跳轉到各式App或小程序內,在5G消息窗口中就能完成存款業務、貸款業務、信用卡業務等各類型業務的閉環使用。
路徑三:人機協同,優化服務模式
利用機器人、數字人與人工協同,將服務模式從人工轉型為人機協同。
遠傳科技采用人工坐席+機器人的“人機協同”模式,解放人工80%的簡單勞動力,與客戶溝通過程中,實時觸發標簽,實時展示對話記錄,提升人工坐席效率。
路徑四:回歸自營,構筑安全之門
加大對營銷、催收的運營管理,將實現模式由委外轉向自營。工具化、系統化、批量化的催收方式或將成為行業趨勢。金融機構自建催收團隊,遠傳科技利用智能質檢、智能助手等智能催收工具,確保催收作業的合規,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路徑五:服務旅程監管,升級服務質量
遠傳科技運用服務助手、智能質檢等技術手段,實現質量管理從事后移至事中服務。服務助手最大化催收坐席效率,節省了外呼坐席的人力成本。智能質檢實時捕捉催收員的情感、態度、不合規話術、敏感詞等,實時進行監控預警及評價,避免滯后性。
合規管理,是金融行業恒久不變的管理要點。利用智能交互技術賦能金融服務轉型,既要促進“合規”,也要兼顧“合情”。遠傳科技持續研究和提供智能交互+金融業務場景解決方案,不斷推進金融業合規運營及客戶體驗升級。
遠傳智能電銷系統:精確激活存量客戶,提升交互體驗
遠傳智能催收系統:打造智能聯絡中心,賦能貸后催收環節
遠傳智能運營分析平臺:融合客戶管理與營銷服務,助力安全合規化運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