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新山村
“這棵樹歷史很長了,當年彭湃就在這棵大樹下向周圍的群眾宣傳革命思想。”汕尾市海豐縣附城鎮新山村黨總支書記呂湖泳這樣告訴記者。如今這棵大樹依然郁郁蔥蔥,正午的陽光下,孩子們在樹蔭下玩耍,而村民則在大樹旁擺下小攤,出售水果和點心。呂湖泳告訴記者,村里的老人們口口相傳,當年彭湃從海外歸來,他脫下了自己身上筆挺的洋裝,換上海豐當地農民慣穿的布衣,在新山村這樣的小村子間奔走,向鄉親們宣傳自己的思想。
“謀農民生活之改造,謀農業之發展。”昔日彭湃在《廣東農會章程》中的話語依然擲地有聲。而新山村這座被列為“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的村莊,如今依托紅色文旅產業,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金光大道。
村集體收入突破百萬元
新山村位于海豐縣城東南部約五公里的鹿境山下,前臨麗江溪,后繞黃江河,依山傍水、風光旖旎,是海豐老八景之一“麗江月色”所在地。這是個美麗的村子,房屋白墻灰瓦,排列齊整;村內道路平直,曲徑通幽,其中更有一個深水潭,可泛舟漫游。在村里記者見到了書記呂湖泳,他身材高大健壯,舉手投足間充滿活力。據悉,2010年,原本在外經商的他決定回村和鄉親們一起振興新山村。“早些年大家還沒有很強的環境保護意識,村里公共衛生比較差,不少年輕人都去了外地,不少土地都被荒廢,草長得老高”呂湖泳說。
“當年彭湃曾親自來到這里發動農民運動,不少村里的青年加入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村內有大量的紅色歷史遺址,我們決定好好保護開發,再把本地的基礎設施搞好,應該會成為不錯的紅色研學地。”呂湖泳告訴記者。
據悉新山是廣東省首批“紅色村”,為進一步傳承革命傳統、講好紅色故事,廣東省委組織部下撥紅色村建設專項資金500萬元,2018年5月,正式啟動紅色村建設項目,項目總占地面積276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826平方米。通過大力挖掘紅色史跡,修繕農會舊址、農軍赤衛隊隊部舊址和部分烈士舊居;建成了紅色文化館、紅色小廣場和紅色文化街;收集展示了相關革命文物并設置烈士形象蠟像;制作了彭湃及其夫人蔡素屏發動農民運動的浮雕墻。經過傾力投入、精心打造,2018年被定為全省“紅色”文化旅游現場會學習參觀點。
深厚的歷史結合美麗的風光,新山村的觀光產業發展很快。“現在每月有6萬—7萬名游客來到新山村。村內有50多家實體經濟注冊,村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增長到1.9萬元一年。”呂湖泳表示,新山村集體收入從2016年的3.6萬元到2018年的超40萬元,2020年超100萬元。村民開設農家樂10間、小攤檔20多間、民宿1家、文創空間2家。
談到發展紅色旅游產業的秘訣,呂湖泳表示,村內的紅色遺址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村子美麗且干凈,不但讓村民生活舒適,也是吸引廣大游客的重要因素。”據悉,新山村修建垃圾收集分類站點13個,建設日處理污水100噸的污水集中處理站。“村內的民居和墻繪都精心進行設計維護,讓游客進村后就能感受到濃烈的紅色氛圍。”呂湖泳說。
“現在村子的環境越來越好,更要大家一起精心守護。未來我們計劃打造一個青少年研學拓展基地,以新山村為中心,打造全域性紅色教育培訓基地,希望在2035年,村集體收入可以達到500萬元。”呂湖泳一邊撿起地上的空飲料瓶一邊對記者說。
金廂美麗的海岸線
“周恩來活動居址”開放引來意外收獲
1927年10月,南昌起義軍南下部隊突破敵軍重重攔截抵達陸豐,周恩來同志卻在途中感染瘧疾,只能躺在擔架上行軍。在病中,周恩來同志也擔心部隊的安危,最后他在葉挺、聶榮臻等人的陪同下來到了金廂鎮。在當地群眾的掩護下周恩來同志躲過了敵人的追捕,順利轉移到了時任南塘區委書記的黃秀文家里養病。其間,黃秀文為周恩來同志尋醫治病,同時和當地群眾一道保護周恩來同志的安全。在周恩來同志的病被治好后,黃秀文又駕駛一艘小船經過一夜時間,將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等人護送到了香港。
為了紀念周恩來同志在陸豐金廂渡海的這段歷史,陸豐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11月將周恩來同志在黃厝寮居住的房屋命名為“周恩來活動居址”,并于1992年4月在洲渚渡海處建立了周恩來同志渡海處紀念碑。
金廂紅色文化館
據悉,近年來金廂鎮堅持“紅色引領,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全力打造周恩來紅色革命遺址,建設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隨著渡海處的不斷修繕以及渡海主題公園的建成,吸引著全省各地游客慕名而來,還有許多黨組織、黨員到此開展主題黨日等活動。2019年,周恩來同志渡海處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廣東省革命遺址。此外,當地還建有金廂紅色文化館,該館位于金廂鎮下埔村委會黃厝寮村。文化館釆用重現歷史場景及人物、圖文簡介說明等表現形式,發揮小空間精場景,讓一幅幅歷史畫面呈現在參觀者面前。通過對歷史再現、簡介說明的直觀學習,讓參觀者受到深刻教育。
金廂打造的特色漁歌表演
在金廂鎮記者采訪了深圳市羅湖區委黨校駐陸豐市金廂鎮下埔村第一書記廖淑新。他告訴記者,金廂鎮下埔村曾經是一個省定貧困村,但近年來該村充分發掘自身紅色文化資源,走上了一條以紅色文化帶動觀光旅游,以觀光旅游促進產業發展的致富路。
2018年五一期間,“周恩來活動居址”正式對外開放,當天就有上萬人前來參觀。“當時我們并沒有做什么宣傳,周圍的群眾就自發地來這里參觀。”這給了廖淑新很大啟示,他決定把紅色文旅產業作為當地的重點發展產業。伴隨著當地紅色文旅產業的發展,當地村民也找到了越來越多的致富機會。“2016年,村里只有6間雜貨店,加在一起,年營業額不到20萬元。現在游客越來越多,村民也開始開設餐廳、民宿、商店,現在全村有57家商業場所,營業額超過400萬元。”廖淑新告訴記者。(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浩宇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