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河南多地遭遇了極端降雨天氣,汛情牽動全國。天災面前,全國自上而下都以各自的方式與河南共渡難關。我們的民族企業更是迅速響應,緊急馳援河南,展現出民族企業的擔當。 近日來,鴻星爾克成為民族品牌勇于擔當的最好例證。去年虧損2.2億的鴻星爾克,卻慷慨向災區捐贈5000萬,這一舉動感動了網民,瞬間引爆了社交媒體。 財稅行業同樣低調的東審財稅,其董事長崔軍勝出生于河南,在了解家鄉出現災情的第一時間,組織發起“馳援河南、共渡難關,東審人在行動”募捐活動,活動共籌善款26.11萬元,于7月22日向河南省慈善總會完成捐款。民族企業的援助讓網友們紛紛感慨“實業興邦”,關鍵時刻還是自己家的品牌靠得住。這些民族企業平日低調,“熱搜”“營銷”幾乎與它們無關,但在國家、社會需要時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作為專注于民營企業財稅領域的專家,關于企業和個人的捐款稅前應如何扣除?東審財稅咨詢專家、中國注冊稅務師費曉靜給予建議。 《財政部稅務總局民政部公告2020年第27號》的規定:企業或個人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國家機關等用于符合法律規定的公益慈善事業捐贈支出,準予按稅法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實際捐贈時企業和個人應有哪些注意事項,我們分別來看: 首先,了解一下企業捐贈稅前扣除的三種情形: 一、全額扣除: 1.目標脫貧地區的扶貧捐贈支出; 2.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測試賽的捐贈; 3.杭州2022年亞運會捐贈; 4.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捐贈。 二、限額扣除: 企業用于慈善活動、公益事業的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三、不得扣除: 不符合規定的捐贈支出不得扣除: (1)資格不具備,指的是公益性組織的資格; (2)比例超過標準,指的是超過限額標準扣除的部分; (3)票據不合法:是指公益性捐贈未取得企業所得稅稅法規定的合法票據; (4)范圍不符合,指的是不屬于慈善活動、公益事業; (5)方式不符合,企業所得稅法和實施條例均規定,企業的捐贈需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或者縣級(含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進行,否則不得稅前扣除。 其次,看看企業對河南水災的捐贈如何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針對企業所得稅,目前尚未出臺類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全額扣除政策,那么企業本次發生的河南災情公益性捐贈支出,屬于限額扣除,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三年未扣除完的部分不得扣除。 【例】允許扣除的三年時限,從次年開始計算。例如2021年度“限額扣除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未能稅前扣除的部分,可以結轉至2022、2023、2024年度扣除,最長是在2024年度扣除,如到2024年還有未扣除的2021年的捐贈額,之后就不能再扣除了。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所得稅若干政策征管口徑問題的公告》(稅務總局公告2021年第17號)規定:企業在非貨幣性資產捐贈過程中發生的運費、保險費、人工費用等相關支出,凡納入國家機關、公益性社會組織開具的公益捐贈票據記載的數額中的,作為公益性捐贈支出按照規定在稅前扣除;上述費用未納入公益性捐贈票據記載的數額中的,作為企業相關費用按照規定在稅前扣除。 【例】一般情況下,如果企業或者個人捐贈的物資是外購的且外購時間與實際捐贈時間很接近,那么公益性社會組織一般會按照購買價格確認捐贈額;如果捐贈的物資是企業自行生產的產品,那么公益性社會組織一般會按照最近其對外銷售價格(不是建議零售價格)確認捐贈金額。 最后,看看個人對河南水災的捐贈如何在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 前面說到針對河南水災的捐贈,目前尚未出臺類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全額扣除政策,那么個人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一樣執行限額扣除政策,即:個人通過中國境內的公益性社會組織、國家機關向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以其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扣除;超過部分不得扣除。 最后,河南加油,河南一定中,你們挺得住!我們在一起! 資料顯示,東審是一家專注為民營企業財稅問題,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的大型財稅集團公司。東審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崔軍勝于2005年創建,自成立以來公司創新性構建了“財稅+”模式,與“培訓-鑒證-咨詢-資本”商業模型融為一體,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杭州、蘇州、武漢、成都、鄭州、天津等地設有九大產品事業部和149家分公司。 東審集團擁有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公司、代理記賬公司等財稅全品類資質。其中會計師事務所、評估事務所擁有證券相關資質;稅務師事務所擁有AAAAA級資質;知識產權公司為創新之都北京代理高新資質申請最多的機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