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白宮網站發布聲明,美國總統拜登撤銷此前特朗普針對TikTok、微信等多款中國應用程序的禁令。但此時拍手叫好未免為時過早,拜登仍留了一手——他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要求對來自“外國競爭對手”的應用程序進行“安全審查”。
《參考消息》指出,此次的行政令,是美國對自認的所謂“外國對手”,進行制裁的法治化、擴大化和長期化操作。
6月3日,美國更是將包括華為在內的59家中國高科技公司列入了投資的黑名單。中國企業面臨的海外形勢愈發嚴峻,新一輪大國科技競賽依然激烈。
2021年,國內平臺經濟發展進入到了一個特殊的階段,除了海外發展環境日益嚴峻,在國內,針對平臺經濟的反壟斷調查正在持續進行,這些都對平臺型企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月8日,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在京舉辦第六期數字經濟治理論壇,圍繞“反壟斷:發展與規范并重,平臺經濟走向何方”議題,多位長期關注反壟斷領域的專家展開熱議——在規范發展下,引導激發中國平臺經濟的創新活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應成為監管關注重點。
中美平臺經濟現狀對比:差距加大,競爭不減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爆發,經濟活動加速向線上轉移,進一步推動了全球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信通院最新研究顯示,中、美平臺繼續引領全球發展的態勢沒有變,但兩國平臺經濟的總規模差距卻在擴大。
上述論壇上,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主任李強治指出,2020年中國在超過100億美元大型平臺數量上首次超過美國,但在數量占優的情況下,我國平臺經濟價值規模約為美國8.9萬億美元的三分之一,相較去年幾乎沒有增長。
同時,中國前五家平臺價值之和占美國前五家平臺價值之和的比重從45.3%下降到26.6%,差距越發明顯。
但中國平臺經濟結構的最新變化也值得注意。
截至2020年底,我國價值超10億美元的數字平臺企業達197家,排名前十的平臺企業市值占比由2015年的82.4%下降至2020年的70%,總體市場結構大致由“二八”轉變為“三七”。
從平臺類型看,在線教育、金融科技、數字媒體、本地生活、物流等領域10億美元以上獨角獸級別平臺都超過了20家,創業、創新非?;钴S。
“這說明我國總體平臺經濟市場呈現大小平臺同步快速發展的勢頭,新平臺不斷涌現,中型平臺也在快速成長邁進大平臺行列。”李強治指出,
在他看來,相比較國外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占據主要市場份額、罕見競爭的情況,中國平臺經濟領域內部競爭更為激烈,反壟斷與反惡性競爭的問題同時存在,也因此“中國平臺經濟反壟斷在第一天就進入了無人區?!?/p>
反壟斷監管的重要背景是,需要重新認識超大型平臺在整個經濟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會上多位專家表示,反壟斷反的不是企業之大,而是反對以大欺小、濫用市場支配等行為,依法監管與鼓勵創新發展并不對立。李強治認為,加強反壟斷監管,有助于引導平臺企業走出低水平競爭和重復競爭的怪圈,轉向提升核心創新能力。
其中如何在引導平臺經濟規范發展的同時,引導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也是專家們重點討論的話題。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戴龍指出,“造船、造車、高鐵等市場都是全球化的,這些企業面臨的競爭不僅是國內的競爭,而是全球性的競爭?!?/p>
“我國要提升自主能力,實現科技的自立自強,平臺企業要發揮重要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研究員熊鴻儒補充道。
如何在監管政策工具創新的同時,又能兼顧國內市場競爭與企業國際競爭力?這些都需要更大的監管智慧。
理性、科學監管:引導平臺企業以創新增強國際競爭力
有媒體報道,今年3月起,美歐就開始著力打造一體化的新國際貿易體系,聯手將中國產業發展限制在勞動密集型、應用低技術型、污染嚴重且獲利微薄的中下游產業。
以創新為引領,發展自主自強的科技競爭力,已經是中國企業當下最緊迫的任務之一。
專家們認為,積極應對國際競爭,構建科學、理性的監管體系,促發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將是重要的監管考量。
2019年以來,反壟斷調查似乎成為全球性話題,歐洲與美國的新一輪反壟斷調查也趨嚴。但熊鴻儒認為,在當前全球針對數字平臺巨頭的反壟斷執法并不存在所謂的“共振”,各國本質上都在按自己的節奏走。
與歐盟持續加大行政執法、美國更多依賴司法裁判不同,我國平臺經濟反壟斷堅持維護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利益和鼓勵創新,以強化競爭執法為重點,重視多部門協同,通過完善立法和行業規范、加強行政引導與督促平臺自律等多種方式共同發揮作用。
他建議,接下來的監管中也要注意“國際比較”,平臺監管必須需要拿捏好監管尺度、節奏和協調性,引導市場正向預期,不斷激發平臺經濟領域的全社會創新活力。
“出于國際競爭的訴求,要構建一套適合中國特點,具有中國特色的平臺監管體系。”熊鴻儒指出,“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平臺經濟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們激勵企業加大創新,加大底層技術創新和對基礎領域的研發,規范監管應該是引導他們增強科技屬性,增強創新動力,增強國際競爭力?!?/p>
李強治也強調,國內企業出海面臨的是高標準的海外監管環境,提高國內企業的合規能力有助于提高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因此,從全球化國際競爭的角度來看,中國一定要跟上步伐,探索適合國情的科學監管。
6月8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公開表示,中國企業需要自覺扛起科技創新的大旗,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持續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盡快補齊技術短板,抓緊解決“卡脖子”問題。
在制度環境不斷鼓勵企業創新發展的背景下,大型科技企業更應抓住機遇,擔起自主創新的發展使命和責任。
近期華為再度成為行業熱議,其自主研發的全新國產化操作系統鴻蒙2.0面世,并實行開源,在萬物互聯時代,將開啟國產軟硬件信息化產業的新一輪發展,有望打破蘋果安卓系統壟斷局面,避免我國企業在操作系統領域陷入“卡脖子”危局。
越來越多的平臺企業看到了時代發展的變化和新要求,開始把社會價值創新和加大基礎研發作為自身使命。今年4月,騰訊也宣布實施社會價值創新戰略升級,明確宣布”通過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探索高質量、可持續的實現路徑?!?/p>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