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爬坡過坎,發展壯大的根本,關鍵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技術創新是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完成偉大事業的根本保證。2021年,中國二冶堅決貫徹“兩步走”總體戰略,堅持以黨建創新促技術創新。再過往的幾年,中國二冶以黨建為引領,樹立“黨建引領、創新驅動、規范管控、打造精品”的方針,全面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有效提升了企業長遠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助力企業在創優創獎、技術與應用和產學研合作步伐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創新黨的基礎建設為技術創新提供政治保障
黨中央強調,“實現高質量發揮在,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也是新時期國企黨建工作的根本要求。中國二冶開展強基固本行動,深入開展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提升工程,引導和支持基層黨組織發起一場場攻堅戰。同時,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重要精神,統一思想行動、嚴明政治紀律、維護發展大局、凝聚發展共識,通過學思踐悟,查找自身不足,增補精神之鈣。
創新黨的組織建設,讓基層黨支部的工作“實”起來。近幾年,中國二冶黨委針對人員流動性大等組織架構上的不適應,根據行政匹配、精簡高效、規模適度的原則,對基層黨組織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以保證每個項目部的黨員都能夠享受到黨組織的浸潤。同時,不論是新設立或者是以往的基層黨組織都不僅要在工作思路和關注點保持一致,而且還可要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通過對基層黨組織架構的不斷完善,基層黨支部人數趨于合理,以黨支部為單位開展的學術交流、技術研討工作更有針對性,員工參與度更高,為促進黨建工作與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20年,中國二冶強化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平臺發展,突出自有核心技術競爭優勢,加大中冶長輸漿體管線工程技術中心、中國二冶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中心聯合研發中心、工程檢測中心、BIM中心和住宅產業化研發基地等6個技術分中心(基地)的建設發展力度,做好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的維護工作,充分發揮了技術分中心的職責及作用。
創新黨的思想建設,把黨員干部的精氣神“提”起來。中國二冶承載過輝煌,也經歷過低谷,在轉型提升時期由于受到內部體質改革、外部環境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中國二冶始終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二冶“堅持不懈,勇攀高峰”的企業精神,以技術創新作為項目建設的重點及市場營銷的突破點,以此在打造出一支支又紅又專的項目科研工作隊伍,遍布在各個工程領域。在健全組織建設的基礎上,中國二冶黨委大力創新思想建設工作,加強對廣大黨員的教育培訓,教育引導廣大黨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覺悟,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由企業領導班子帶頭,開展形勢任務宣講,以黨建創新引領技術創新優秀黨建政研成果交流明確目標責任,堅定信念,保持高昂士氣。中國二冶黨委開展的“包鋼故事宣講”、“建設經驗交流”等系列品牌活動,邀請退休老黨員回到公司,講述上世紀的工程建設及技術研究的故事;給青年技術工作者“傳經授道”,以他們的模范言行來教育和感染年輕同志,用實際行動來詮釋新時代的二冶精神。
融合生產經營,統一目標責任制,讓黨建工作“硬”起來。中國二冶集團二屆八次職代會暨2021年度工作會議精神中指出,“要著力加強黨的建設,全面推進從嚴治黨,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推動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國有企業的黨建工作必須堅持融入中心工作,服務大局發展。為此,中國二冶黨委在抓黨建工作時,讓黨務工作者進入項目技術創新領域,讓項目技術創新領域的業務骨干也能夠參與黨務工作,而且建立起與科研生產工作相統一的黨建工作責任目標,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充分發揮國企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領導核心作用,把生產經營中的熱點難點作為黨建工作的重點,把提高生產經營的效益作為黨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黨建工作的“軟實力”真正變成了企業發展的“硬支撐”。
為保證技術創新工作能夠取得新的突破,中國二冶突出“項目創優創獎全覆蓋”,制定年度創優創獎總體規劃,重點項目重點培育,弱勢項目指導協調的方針政策。同時,為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中國二冶與鄭州大學聯合成立研發基地、研究生培養基地,在裝配式鋼結構建筑(住宅)、斜拉索大橋、隧道施工技術等方面開展技術規劃、研究實施等工作,現已合作研發課題5項。
創新黨組織的工作方法為技術創新打造堅強核心
著力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和紀委監督職能。為保證企業各項目黨支部在施工建設的同時,充分黨建工作的聚力融合和領導核心作用,中國二冶黨委要求各基層黨組織在配備項目班子時,要堅持“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領導體制,強化黨員領導干部抓好黨建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此基礎上,將黨建考核標準與技術創新促生產成效“綁定”,把基層黨組織的職責分解為領導班子及干部隊伍建設、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等若干內容,與創優創獎、新技術研發應用等內容,設置為量化考核指標,使之成為中國二冶落實和評價基層工作的基本形式,從而使黨建工作內容由“虛”變“實”。近年來,中國二冶堅持以技術中心為載體,打造公司技術研發平臺和技術品牌。繼續加大技術平臺建設的投入,從人員、設備、資金給予大力支持。在實驗室資質建設、研發平臺軟硬件建設、技術研發與服務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突破,構建了具有研發、設計、中試和推廣的完整創新鏈條,為以技術創新驅動企業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國二冶的鋼結構技術研發中心配備有先進的鋼結構數控加工設備、檢驗室,為公司生產高端鋼結構創造了條件,并在蘭州柴家峽黃河斜拉橋鋼箱梁工程、雄安高鐵站、2527機棚、風電塔筒、呼和浩特立交橋鋼結構梁、包頭鋁廠、達旗鋁廠電解槽鋼結構工程等投入使用。
中國二冶在近幾年來的技術進階中,雖然技術成果有顯著提升,但仍存在這管理機制不完善等情況,在過程管控和成果鑒定方面缺乏有效監督,導致科研成果質量較低,有競爭力的技術創新成果較少。為了有效地解決上述這些問題,確保科研項目健康高效運行,中國二冶黨委著力創新和完善技術研究工作的程序制度,出臺了《工程(產品)質量管理制度》《技術創新管理制度》《新技術開發與退關應用管理辦法》《專利管理辦法》《技術秘密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并根據科研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經過研究和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了技術立項管理、技術人員激勵、技術成果交流、科研成果轉化、技術信息發布等工作機制,既規范各項科研工作的流程,也激發了技術人員創優創獎的積極性和創造性。2020年,中國二冶共取得各級、各類質量獎34項,其中國家優質工程獎兩項,中國安裝工程優質獎2項,全國優秀焊接工程獎2項,省部級18項,地市級10項。為中國二冶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創新黨管人才機制為技術創新提供能力支持
不斷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構建技術人員長遠發展計劃。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要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培植好人才成長的沃土,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一茬接一茬茁壯成長。中國二冶黨委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的原則圍繞人才供需矛盾和素質提升精準施策,著力實現人才量與質的同步提升,以企業長遠發展規劃為指引,構建起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頂層設計。并以此為基礎,在基層組織搭好“引才”平臺,提高門檻,大膽引進,重點圍繞項目履約,化解經營管理、工程管理、技術質量等方面的人才供需矛盾,圍繞“五大管理”系統和項目團委核心“鐵三角”,深入盤點各專業技術人才,逐步實現質量上的“配優”,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梯隊,從而確保技術人才的有序接替。
以學習培訓為抓手,持續提升技術人員能力素質。人才培養是企業成長的助推動力,為持續為技術人員賦能,中國二冶以內外聯合的方式開展。在公司內,中國二冶黨委動員組織各基層黨組織通過經驗交流、資源共享、結構互動等,充分促進技術類黨員素質的普遍提升。充分發揮企業內專家、技術能手的專長,制定出年度培訓工作計劃,圍繞當前技術團隊在創優創獎等方面能力素質薄弱的環節,精心設置課程內容,定期組織開展內部培訓,并邀請技術專家與青年科研人員開展座談交流活動,激發他們的上進心與責任感。同時,針對青年員工,中國二冶多年來沿用黨委采用“師帶徒”培養模式,以老帶新,通過技術和經驗的傳承加速青年技術人才成長。在公司外,聯合兄弟單位的黨組織,以“聯合黨建”為抓手,共同建立起“技術黨員聯合培養體系”,匯集各領域的專家精英,共同謀劃技術黨員的培養、發展戰略,讓企業的技術黨員走出去,與行業內其他單位專業精英人才交流互動,拓展研究視野,啟迪創新思路。
2017年中國二冶山東東營港—萬通石化燃料油、成品油輸油管線工程項目面臨著管道穿越黃河的技術難題,此次施工必須采用定向鉆穿越施工,穿越段水平距離2640米,三條管線平行穿越,兩條φ711管道,一條φ406管道。穿越施工地帶屬黃河沖積平原,微地貌形態,穿越土層主要為粉質黏土層、粉砂層、粉土層,黃河多年的沖積沉積,以及復雜的化學物理變化,導致該土層硬度非常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穿越施工難度。同時,當時國內在長距離、大口徑的定向鉆穿越工程中,從設備噸位選擇、施工人員技術水平,到施工技術難度控制、施工措施等方面都缺乏經驗。因此開展對長距離、大口徑定向鉆穿越黃河的綜合施工技術研究,以保證這些工程的順利實施及運行安全迫在眉睫。
2017年5月,該研究團隊針對這一難點,根據整體工程進度和穿越施工方案對穿越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問題和風險進行逐項分解與策劃,提前進行研究和方案策劃,團隊成員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緊盯薄弱環節,項目部科研小組通過三會一課、專題學習培訓等方式將學習黨中央、集團及公司的治黨思想及講話精神,以夯實思想基礎,將黨建與科研創新相結合。同時,為了順利完成穿越黃河施工任務,課題組針對穿越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難點,進行細致分析、論證及反復研究,邀請國際、國內頂尖專家多次論證,并吸取了國內大型穿越施工單位的意見及建議,創新多種施工工藝,最終形成一整套適合本工程的完整可行的施工技術方案,為本次穿越成功實施提供有力技術支撐。經過對導向孔鉆進控向及減少回拖阻力等方面的研究。11月,三條管道穿越的全部技術實施完成。這標志著中國二冶又一項技術立項的突破,同時也完成了捍衛施工區域范圍內的糧田與樹木的使命。同時,2018年該項成果《大口徑長距離管道水平定向穿越黃河綜合施工技術研究》通過中冶集團技術成果鑒定,被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這是中國二冶首次獲得的技術成果最高鑒定。該成果填補了中國二冶在非開挖施工領域的空白,開啟了公司捍衛綠色風光的管道敷設模式,解決了多年來困擾管道人的難題,同時也為中國二冶在長輸管道和非開挖施工領域開拓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黨中央強調指出:“只有圍繞中心、建設隊伍、服務群眾,推動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機關黨建工作才能找準定位。”黨建與技術工作的理想狀態應當是深度融合、有效契合、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中國二冶努力建立起以黨建創新引領技術創新的多維聯動工作體系,以逐步打造出了具有一套創新管理體系、一個創新交流平臺、一支創新型人才隊伍、一批創新技術成果的創新型企業為目標,全力為“十四五”開局注入活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