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行動不便無法做飯,有社區志愿者免費上門送餐;留守兒童以前缺少陪伴,現在放學后可以在社區選多種興趣愛好班;村里的年輕人對產業知識不了解,可以在社區農技課上了解最新政策,學習前沿技術。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在2020年摘掉了“貧困縣”帽子,今年5月21日,《法治日報》記者來到該縣新田鎮馬峰社區的“為村暖心服務站”(以下簡稱“小站”),在8個小時里,見證了一場集合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合力進行的鄉村振興試點實驗。
【9:00】擺個“陣”
給老人精神慰藉
上午9點,附近的老人陸陸續續走進小站一樓的日間照料室,有的安逸地坐在沙發上,邊聊天邊看時下熱播的電視劇;有的來到圖書角,神情專注地開始練習書法……老人們三五成群地擺起了“龍門陣”。
“這里大部分都是孤寡老人,或者子女在外務工的留守老人,常年無人照料?!毙≌竟ぷ魅藛T張佳欣介紹說,以前,很多老人每天的狀態就是搬一個凳子坐在馬路邊看車來車往,一坐就是一整天,“老人們的孤獨,讓我感到很難過”。
今年4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開始運行“為村暖心服務站”,為農村社區“一老一小”等特殊群體提供日間照料、健康護理、課業輔導等服務,同時培育孵化本地社區社會組織,提升社會組織參與當地社會治理的能力,助力鄉村振興。
圖為4月28日,為村暖心服務站邀請專業醫護人員為轄區老人開展免費義診。
小站開始運營后,一切都發生了改變:不但為老人提供日間照料服務,還免費為困難的老人提供餐食,并定期舉辦專家義診、免費理發、健康講座等活動,老人的日間生活豐富了,精神上也得到了慰藉。
工作人員代海軍介紹,小站的服務范圍目前已在新田鎮馬峰社區和新田社區實現了全覆蓋,可服務老人約600人,兒童約280人。
【10:00】開個會
傳授創業秘笈
10點,一場農業政策和農業技能培訓會在小站舉行。
從欠債8萬元、成為村里的低保戶,到學習技術投身種植業并還清所有欠款,再到擴大種植經營規模、引領自己所在黨支部不斷壯大并致富……河南省光山縣四方景農場黨支部書記楊長太從零開始的創業故事,讓在座的外地培訓人員和村民們都深受啟發。
在這場騰訊為村平臺主辦的培訓會上,楊長太向與會者講述了寶貴的鄉村振興經驗。
實際上,為村平臺還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中國農村雜志社等科研院所和機構合作,在小站上線了《把鄉村特色產業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朝陽產業》《鄉村振興的科技力量》兩大培訓課程。
“這樣的培訓課程正是目前馬峰社區所需要的?!瘪R峰社區黨支部書記李明琴告訴記者,農技培訓工作對鄉村振興有著重要的作用,將來馬峰社區的蔬菜種植、養豬等各類產業,也會持續從這樣的培訓課程中受益。
【11:00】支個招
“硬骨頭”要這樣啃
村里的商標被人搶注了,該如何保護好知識產權?村莊有先進的經驗,可以從哪些渠道分享?能否辦一所鄉村振興干部培訓學校?
11點,一場為鄉村治理骨干“支招”的座談會在小站舉行。農業農村部合作經濟指導司副司長毛德智和縣農村工作負責干部參加。
專程來到彭水的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一起與村支書們支招交流,參與座談的,還有農村調研專家,包括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澤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盤和林等,與8位村支書暢談,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
據悉,包括彭水縣石盆村村支書冉學兵在內的8位村支書,均來自“耕耘者”傳幫帶結對研學培訓活動的村莊。該活動是在農業農村部指導下,由騰訊為村發展實驗室組織“學員村”支書到有獨特經驗的“導師村”研學,研學內容包括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理念介紹、村莊治理模式分享、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經驗分享,通過手把手、面對面的方式,建立師徒關系和長期結對學習機制,強化鄉村導師與鄉村學員深度溝通。
圖為5月21日,為村暖心服務站工作人員向孩子們講解防燙傷知識。
【15:30】上個課
遠離“燙燙小怪獸”
“如果有人不小心被燙傷了,要怎樣急救呀?”
“沖脫泡蓋送!”孩子們興奮地將燙傷急救五字訣大聲喊出來。
下午三點半,小站2樓兒童安全體驗空間,名叫“遠離燙燙小怪獸”的趣味科普活動正在舉行。教室被布置成了溫馨趣味的兩部分:左側是“燙燙小怪獸”情景模擬區,右側十多張小方桌排成兩排,孩子們正嘰嘰喳喳地回答著老師的問題。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燒燙傷關愛公益基金秘書長張代玉對記者表示,用故事和動畫植入科普內容,通過游戲互動的形式,能夠讓兒童更易于學習防燙傷知識,從而提升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彌補監護人管理不到位的缺陷。
圖為4月17日,馬峰社區為村暖心服務站組織社區50名留守兒童開展“春天有約 快樂童年”放紙鳶主題活動。
據了解,舉辦這樣的活動已成為小站的常態。自運營以來,小站已先后組織社區孩子們開展了地震逃生安全演練、放紙鳶等活動。工作人員表示,后續還會開展兒童安全出行等主題活動,為社區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助力。
據統計,馬峰社區現有兒童300余人,外出務工人員則有約700人,青壯年的大量外流造成了兒童課余時間照護的缺失。為此,小站專門在2樓開設了三點半課堂,為6至12歲的留守兒童開辟出一處課后空間。
“每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學后,孩子們都會自發來到小站,在這里,不但可以得到一對一作業輔導,還會進行手工、舞蹈等活動,讓孩子們結合自身特點培養不同的興趣愛好。”張佳欣介紹,目前已有30多名兒童參與三點半課堂,其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
李明琴說:“現在,來到小站的孩子已經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家,也把小站的幾名志愿者當成了自己的親人?!?/p>
記者手記
從9點至17點,“蹲點”馬峰社區這一整天,記者看到了一個基層社區在鄉村振興道路上所做的探索,以豐富多彩的方式得以生動鮮活地展示。在這里,不管是照顧農村的“一老一小”特殊群體,還是產業幫扶的農技培訓課,抑或振興人才的錦囊妙計的傳遞……多種形式的實踐,正逐漸為偏遠山區的人民群眾帶來溫暖和便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