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經歷了改革開放洪流的中國人來說,1984年似乎沒什么特別,但又非同尋常。許多后來的巨大變遷,都在這埋下了伏筆。
這一年,中國正式成為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成員國;中國工商銀行成立;鄧小平視察深圳特區;居民身份證制度施行;中國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在第二十三屆奧運會上為中國奪得第一塊金牌……社會、政治、經濟、體育等各方面全面開花。
商業同樣如此,萬科、聯想、喜臨門等企業在這一年誕生。不過,隨著世事變遷,至今還能一直保持可持續增長的企業屈指可數,而被新華社譽為“中國國潮品牌崛起典范”的喜臨門卻做到了。追溯背后根源,主要來自其苦練自身內功、抓住外部機遇的多重疊加效應。
聚焦床墊主業,喜臨門打造全價值鏈系統能力
專注核心業務,是國內各行各業龍頭企業的共同特征。作為中國床墊行業領導者,亞洲生產規模最大的床墊企業,喜臨門也不例外。其成功正是源于長期深耕床墊行業,在全價值鏈環節構建了遠超行業競爭對手的系統性能力。
在技術研發領域,喜臨門很早便引進大量技術人才,并建立了先進的產品研發組織與管理體系,為高效的產品研發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2020年9月6日,喜臨門推出歷時9年研發的智能床墊Smart1,搭載分區空氣彈簧、智能匹配算法、睡姿識別睡眠感應與深度學習四大核心技術,率先實現了深度睡眠的智能化;同年10月10日,又聯合中國睡眠研究中心成立了國內首個深度睡眠研究中心,為更科技智能的深度睡眠提供解決方案。
除了產品開發優勢,喜臨門還具備供應鏈、營銷網絡、品質控制等系統性優勢。比如,供應鏈方面,喜臨門在全國建立7大生產基地,打造基于5G技術的工業物聯網系統;營銷網絡方面,線上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設有自主品牌旗艦店或自營店,線下開設3600余家門店;產品質量方面,構建國際化質量控制標準,也因此成為宜家、宜得利與沃爾瑪等世界知名家居品牌商的合格供應商。
在國潮崛起的今天,這種全價值鏈系統性能力的優勢,讓喜臨門成為了中國床墊市場最大的獲益者。根據喜臨門最新發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在剔除影視業務影響后,喜臨門整體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04%、215%、154%,遠超市場預期。
抓住外部機遇,喜臨門打造行業第一品牌
聚焦床墊主業,讓喜臨門錘煉出了全價值鏈系統性能力。目前中國床墊整體市場的良好發展態勢,則為喜臨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機遇,同時也為打造床墊行業第一品牌奠定了基礎。
根據CSIL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床墊市場規模達到576億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從人口基數來看,仍處于較低水平。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城鎮化率提升、消費升級和基建投入的帶動作用,中國床墊市場規模將持續穩定增長。此外,新一代消費群體在床墊更換時間、喜愛硬床等消費觀念上也正在發生著較大變化,他們更加注重睡眠健康,這將促進床墊消費升級、加快床墊更新頻率,進而帶動中國床墊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容。
另外,目前我國床墊市場集中度偏低,根據CSIL統計,國內前5大床墊制造商的市場占有率僅有14。5%,而今日家具于2020年6月發布的《全美床墊制造商排行榜》顯示,2019年美國床墊制造商CR5占比接近69。6%,中國床墊行業呈現出明顯的額“大行業小公司”格局。
隨著消費升級趨勢的不斷上升,消費者對床墊產品的質量和品質要求提高,品牌效應將愈加重要,中國床墊行業也勢必會向那些具有品質優勢、品牌優勢與規模化優勢的頭部企業集中。同時,國潮崛起,也讓位于國產品牌頭部位置的喜臨門具有先天優勢。此外,由于床墊的使用功能特性,消費者更偏向于實地、實物、實操的對比考察。因此,在全國擁有3600余家門店的喜臨門,也將在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的趨勢下獲得更大的紅利。
綜上可見,成立37年,喜臨門還能一直保持著可持續增長,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國潮崛起,以及中國床墊行業市場擴容與行業集中度提升帶來的外部機遇,二是喜臨門因長期專注在床墊行業,而在各個業務環節形成的系統性能力。內外部優勢的疊加讓喜臨門在國貨品牌中進一步嶄露頭角。
喜臨門的崛起也向行業揭露了一個事實,能抓住外部機遇的前提,是自身能力的強大。獨木不成林,中國床墊行業乃至中國制造業想要走的更遠,需要品牌共同努力,為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而努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