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鳴輕喉復水汲,羅布居延白亭稀。籍風未絕小雨瀝,應聲終得滿天渏。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資源對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始終具有最根本的意義。中華民族治水的歷史源遠流長,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和水資源需求的日益增長,我國又建成了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不斷提高著現有經濟發展核心區的水資源保障能力。
著眼未來,胡煥庸線以西的、在我國現有經濟發展格局中仍然處于薄弱區域的、廣大西北地區的調水問題必將歷史性的提上日程,成為我國今后大規模水資源配置的重要議題。從南水北調的角度來看,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的建成又將我國傳統經濟核心區的水資源配置提升了一個高度,在未來繼續提高工程效益、充分發揮調水能力且注重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的總體要求下,基本可以解決華北平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因此,從戰略全局和頂層設計來看,以黃河流域及其鄰近地區為供水目標的南水北調西線已無多大必要,必須在深入研究西部調水的新形勢、新任務、新特點的基礎上審慎謀劃。
在華北平原諸多調水工程已經建成、大規模水資源配置強度已經較高的條件下,相關后續調水規劃必須在水土資源綜合承載力的約束下來看——未來華北平原的綜合發展壓力將更為凸顯,尋求新的發展空間應該成為西部地區調水更大的歷史使命。因此,西線調水應該向西部調水的高度轉變,即著眼于對整個西北地區的開拓發展。為此,我們提出了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從整個西北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尺度來考慮調水問題。
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是指從青藏高原東南部的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調水,經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白龍江、渭河、黃河等進入河西走廊、進入南疆、進入鄂爾多斯高原、進入吐哈盆地、進入內蒙古中部、進入北京的宏大調水工程。其中,水源區位于西部地區的南部、受水區位于西部地區的北部及相關可以輻射影響的地區。紅旗河包括三條主要支線,即通向鄂爾多斯高原、延安方向的“紅延河”,通向內蒙古、北京方向的“漠北河”,以及通向新疆吐哈盆地的“春風河”。
紅旗河干支線全程自流,設計年調水量600億立方米,可在西北地區新增約20萬平方公里的平原綠洲,開發上億畝耕地。紅旗河將溝通西南諸河、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西北諸河,輻射影響淮河流域、海河流域和遼河流域,涉及全國十個一級流域中的七個,是奠定完整中華水系濃墨重彩的一筆!
無論是從頂層設計、戰略規劃還是從工程方案的現實可行性來看,紅旗河都是西部地區調水最佳的方案。從調水目標來看,紅旗河的戰略定位更高,將從整個西部的尺度奠定我國西北半壁的發展基礎,將對全國的經濟發展格局優化、生存發展空間開拓、生態安全、糧食安全、邊疆穩定等做出重要貢獻。從水源來看,紅旗河以水量充沛但開發利用程度很低的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為主要水源,對下游地區影響較小,而南水北調西線的各種方案則從長江流域上游各支流調水,有“拆東墻補西墻”、“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的問題。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有悠久的歷史和巨量的積累,因此西部調水應該避免與長江爭水,避免給中下游地區造成影響。從工程可行性來看,紅旗河不強行翻越或穿越青藏高原,而是繞山而行、順勢而為、全程自流,巧妙利用了相關地區的地形特點,以化整為零的方式保障了工程的可行性,避免了渡槽、超長隧洞和超高大壩,極大降低了工程建設的難度和長久穩定運行的風險,可確保工程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
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是西北地區水土資源開發方面最大的增量工程,也將是擴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空間的巨大增量工程。節約、集約、精耕細作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功和傳統美德,開源則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機遇。紅旗河的目標不只是在西北地區開墾一點耕地,而是在大量發展高質量、規模化農牧業的同時,打造農牧業綠洲生態系統,繼而在生態承載力提高的基礎上,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因此,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將像一把打開西北地區潛在發展空間的鑰匙,迸發出巨大的乘數效應。
南水北調東、中線的任務是改善華北平原的水資源問題,而西部地區的調水則應該立足于再造一個華北平原規模的核心經濟帶。當然,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在開發西北、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基礎上,也可以通過兩種方法輔助提高華北的水資源保障:一方面可以通過漠北河支線向北京供水,進而間接緩解華北水資源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黃河流域中上游水資源供給量的增加,利用黃河、渭河的聯動作用,輻射影響華北地區。因此,著眼于西部全局的紅旗河方案是一個綜合效益更高的水資源配置戰略。
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是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的重大問題,必須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中央的通盤規劃、統籌安排下建設。紅旗河必將成為新時代建設的最為重大的戰略性基礎設施,成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彪炳史冊的偉大工程!(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紅旗河科學研究發展委員會 高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