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乘勢而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2021年作為開局之年意義重大。在“十四五”規劃主導下,中國未來五年、十五年高質量發展的壯闊藍圖已經徐徐展開。
陽春三月,知名專家學者集聚政信投資集團和政信產業聯盟共同主辦的“政信產業高峰論壇·2021北京合作峰會”,共話中國未來5-15年基建投資機遇,多方視角探索政信金融發展前景。
中國發展·全新定位
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三個“新”字高度概括了中國未來5-15年發展的新定位。政信投資集團副總裁、政達金融信息服務(深圳)有限公司總裁董峰指出,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經濟發展新格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版圖重構,原來的格局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東部先富裕,現在是將東部的發展經驗移植到中西部發展中去,實現共同富裕;二是國內外雙循環,我國在“十四五”時期將立足國內大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依托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吳亞平表示,展望“十四五”經濟和投資形勢,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相結合,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要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調整優化投資結構,聚焦國家重大戰略,聚焦“兩新一重”領域,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和增后勁的投資力度;保持投資合理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保持同步,促進經濟行穩致遠。
基礎建設·經濟基石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是生產生活的基礎和保障,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2021年3月29日,美聯社報道,美國的振興經濟計劃將優先推基建,政策重點在于修建道路、橋梁及其他基礎建設。
政信投資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何曉宇指出,截至2019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13.9萬公里、高鐵超過3.5萬公里、公路里程501.3萬公里、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7萬公里,這些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礎。
我國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基建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基礎設施的乘數效應得到充分釋放。董峰強調,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新基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雙循環”暢通的新動能。未來,新基建作為我國經濟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在我國經濟發展布局中的重要性越發凸顯。
吳亞平表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務,而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打造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提出,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打造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基建投資·聚焦重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中國未來經濟5-10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通過這份綱領性文件可以發現,基建已經融入我國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
吳亞平指出,“十四五”基建投資方向和重點將集中在三個主要行業領域、三個重點區域。三個主要行業領域,即“兩新一重”,分別是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電力水利等重大工程。三個重點區域分別指的是,經濟增長較快、人口較多、需求穩定的中部地區,分別輻射帶動西南、西北地區的成渝和關中地區,人口流入、需求大、價格高的東部地區城市群和都市圈。
相比較于“十三五”規劃,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副總裁林海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重點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推進“兩新一重”建設,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支持有利于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項目建設。
何曉宇表示,有消費的地方,就是投資的方向。與新型消費和消費升級密切相關的是國家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比如對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些技術將應用到百姓的方方面面。以政府為主導,投資于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以及重大戰略產業,能夠為社會投資創造良好的環境。
民間投資·金融活水
未來5-15年,城市發展的關鍵詞是“智慧”和“低碳”,鄉村發展的關鍵詞是“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詞是“中西部地區崛起”,我國要實現以上戰略離不開政府的投資和引導。
基礎設施建設帶來投資需求的增加,需要各種財政性和金融性渠道引金融活水。林海表示,國家預算資金、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外資等是基建主要投資來源,而REITs、PPP二級市場交易、基于數字化的PPP二級市場交易,將是未來創新的基建融資模式。
基建項目投資規模大,投資回報周期長,需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有序推動基建項目建設。
民間投資在未來將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它能充分發揮其在市場配置中的作用,將資金精準投入到建設交通強國、數字中國、綠色中國等國家戰略中去;另一方面,它為廣大投資者提供了更廣闊的投資渠道,投資人將資金投入到國家建設中去,所獲得的收益間接增加了財產性收入,這順應了國家引導民間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政策導向。政信投資集團執行副總裁、政達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邱鷹表示,在中央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契機下,積極調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把新時代的紅利分享給投資者,實現國家與個人的共贏。
縱觀近期發布的重大國家政策,國家鼓勵民間資本服務實體經濟與國家建設,提倡要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的力量,促成社會資本愿意投資、老百姓愿意消費的結果。例如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支持各類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為市場化運作的交通發展提供融資,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董峰認為,我國在“十四五”元年的起步標準更高,過去的政策是基于經濟快速發展,追求速度,而現在是追求更高的質量、更高的價值;提振民間投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完善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政策,進一步拆除妨礙民間投資的各種藩籬,在更多領域讓社會資本進得來。
伴隨“十四五”規劃的推進,政信產業將積極推動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區域協調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勢必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