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智慧建筑,不是裝了多少計算機和傳感器。核心是大腦,是不同行業間的融合。”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在2021中國制冷展上說到,樓宇設備自控系統(BA系統)是鼠標器管理,沒有充分發揮計算機和大數據技術的優勢,節能和舒適性還遠遠不夠。
江億還提到,海爾的智慧建筑物聯云平臺HAI-BMS往前突進了一步,將建筑物里面各行業的子系統實現一體化管理,打破一個樓里面不同行業的界限,覆蓋照明、中央空調、消防、安防、人流管理等,希望更多智能化、樓宇自動化的企業都能加入到這一陣營中。
當建筑成為“生命體”:更智慧、更便捷、更舒適
在江億看來,智慧建筑應該以人為中心,為人和建筑進行功能服務。目前國內布局智能化、樓宇自動化的企業,應該利用現有的信息化技術、AI技術、大數據技術更好地為建筑服務,實現真正的智慧建筑。
當智慧建筑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暖通行業各企業相繼入局該領域,并順勢推出綠色高效智慧建筑解決方案。將暖通空調主機設備和智慧末端結合,對樓宇建筑實現智能控溫、智能聯動、智能啟停、智能控載等,實現樓宇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內的最佳運營效率,助力建筑樓宇實現智慧化、數字化。
在數字化不斷提速的當下,數據成為建筑智能化的基礎。 打造一個靈活、可擴展的數字化平臺成為中央空調企業的共同選擇。基于數字化平臺,可以對不同設備、軟件、樓宇等進行整合,通過智能化分析,為用戶帶來智慧住房體驗。
在此次制冷展上,海爾中央空調首次發布了智慧樓宇解決方案,推出HAI-BMS智慧建筑物聯云平臺,具備智慧節能、高效運維、全域安防、舒適體驗、管理“0”距離5大特點。江億表示,這一平臺通過現代的互聯網跟云計算的技術,把建筑物里面多個行當的子系統一體化,進行整體優化管理、優化控制,打破一個樓里面各個不同行業的界限,這是走得一條好路。
通過這5大維度,HAI-BMS智慧建筑物聯云平臺將建筑從傳統的鋼筋水泥,變成了具有感知、交互、自我適應和生長的“生命體”。
同時,HAI-BMS智慧建筑物聯云平臺也是一個生態級的智慧平臺,聯合各行各業共建“生命森林”。 以Al智慧、學習進化、開放共生為支撐點,HAI-BMS平臺聯合IBM、施耐德、西門子、華為、阿里云等眾多企業,構建起全球領先的物聯網生態。
從低碳場景出發:更低碳、更綠色、更節能
江億認為,智慧建筑絕不是說裝了多少計算機和傳感器、有多大的數字計算通訊能力,這都只是平臺的能力,它應該實現節能低碳的目標,這才是真正的智能化。希望我們的暖通企業都能朝著這個方向走,一步步走的更好,實現未來的樓里面更舒服、更低碳、更節能的目標。
今年我國首次將碳達峰和碳中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成為“十四五”期間重要戰略目標和任務。此外,央財經委會議聚焦碳中和,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引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進風電和光伏發電等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通知》;科技部加快推進《碳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編制……
在此目標下,作為僅次工業的排放大戶,暖通行業該如何減碳?從產品上看,各企業通過更加節能的主機產品以及更加智慧的控制來降低機組能耗,從而實現節能減排;從生產上看,要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就要在制冷劑上的選擇慎之又慎。
在行業仍聚焦節能產品時,海爾中央空調已率先換道低碳場景。 在此次制冷展上,海爾中央空調發布了智慧家庭、智慧商鋪、智慧辦公、清潔能源、高效機房、HAI-BMS智慧建筑6大節能低碳場景解決方案。
通過場景解決方案,不僅將方案拓展至不同建筑、不同場景,還通過將與環境相關的各個環節都接入平臺,實現統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
自產品設計、系統設計就帶有節能“基因”的海爾中央空調,多年來始終在踐行碳中和。 自2006年研發了中國首臺磁懸浮中央空調以來,海爾打造了5000余個節能示范項目,累計節能23億度電,相當于替代煤炭約82.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0億公斤,相當于多種了1.1億棵樹。
值得一提的是,在制冷展上江億還授予海爾磁懸浮離心機“2020年度數據中心高效冷卻產品”證書,肯定了海爾磁懸浮中央空調在節能減排、低碳環保方面的成績。
踐行碳中和,以品牌信用承擔“碳”責任。未來,秉承著綠色節能理念,暖通行業將繼續為用戶打造更加高效節能的智慧方案,促進綠色智慧城市建設,助力綠色生態發展,加快碳中和落地進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