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城建頻道消息:真情講述中國脫貧故事、生動詮釋閩寧協作經驗。3月31日下午,由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人民出版社、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人民出版社聯合推出的長篇報告文學《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在第34屆北京圖書訂貨會上舉行新書發布會。該書部分章節曾在《人民文學》頭條刊發,多家媒體轉載,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先生傾力之作《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以東西部扶貧協作積累的成功經驗——“閩寧經驗”為創作命題,深刻詮釋了寧夏各族干部群眾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模式的推動下,堅決扛起脫貧攻堅主體責任,團結一心接續奮斗,勇于擔當、主動作為,苦干實干久久為功,最終打贏了脫貧攻堅戰,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啟示。
本屆圖書訂貨會以“建黨百年,脫貧攻堅創世紀奇跡;文化自信,出版迎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一書聚焦脫貧攻堅、謳歌時代,是講述脫貧攻堅故事的扛鼎之作,也是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獻禮建黨百年的精品力作。
《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新書發布是本屆圖書訂貨會上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發布會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福建省委宣傳部主辦,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承辦。
閩寧經驗 中國樣本
1996年,黨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寧夏、福建兩省區聚焦脫貧攻堅,加強長期協作,以東部之長補西部之短,以先發優勢促后發趕超,推動兩省區互補性、雙向性、聯動性發展,形成了扶貧結緣、全面協作、共同繁榮的生動局面,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成為貫徹中央東西部扶貧協作決策的成功典范。
25年來,寧夏、福建兩省區始終堅持高層引領,強化頂層設計,緊扣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集中財力、物力、人力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寧夏主動承擔起脫貧攻堅主體責任,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各族干部群眾發揚“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堅持“夯實基礎、產業帶動、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努力做到“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福建省本著“寧夏所需,福建所能”,用先行經驗帶動寧夏借力攀登,用發展資源激活寧夏基礎資源,用創新活力釋放寧夏潛在活力,把“馬上就辦”作風、“效能建設”理念“網格管理”模式“精細精準”服務等先進經驗植入寧夏。閩寧兩地人民攜手,使貧困地區完成了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歷史轉變,貧困地區的人民群眾挪出了窮窩、拔掉了窮根、摒棄了窮路。
25年來,寧夏各級干部充分發揮帶頭示范作用,著力在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提升貧困群眾脫貧能力上下功夫,將扶貧與扶志扶智有效結合,寧夏駐村幫扶干部第一書記基層干部與福建援寧干部常年奔波在農戶家中田間地頭生產一線,千方百計幫助群眾解難題。各級領導的苦抓真抓,干部的苦幫真幫,深深打動了貧困群眾的心,也激發著他們苦干真干擺脫貧困的勇氣和信心,貧困群眾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寧夏大地蔚然成風,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與社會和諧穩定。
25年來,寧夏通過實施吊莊移民,累計搬遷安置移民123萬人,從根本上解決了“一方水土養活不好一方人”的問題;大力發展產業,探索出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貧困群眾”模式、海原“華潤基礎母牛銀行”等產業扶貧好經驗,貧困群眾80%以上的收入來自產業;堅持興學重教,深化教育扶貧結對幫扶,援建希望小學200多所,銀川市建立了六盤山中學和育才中學,專門招收貧困縣區的優秀初中畢業生免費入學,通過“互聯網+教育”聯合開展教育培訓等,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有力提升了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和人口的綜合素質,實現了就學培訓一人、成功脫貧一戶、示范帶動一方;著力改善生態環境,統籌做好貧困“減法”和生態“加法”,綜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大力發展經果林、特色林產業,逐漸實現了從與自然相互抗爭向與自然和諧共生轉變;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連續多年實施危房危窯改造工程,讓170多萬困難群眾住上安全房。投資近40億元建設了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西海固地區113萬人告別了苦咸水。推行貧困人口健康扶貧政策、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全覆蓋,切實減輕貧困群眾看病負擔。擴大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綜合用好低保、臨時救助、高齡津貼等政策,解決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問題,確保脫貧路上不落一戶、不少一人。
作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縮影和典范,閩寧鎮從無到有,經濟發展從弱到強。曾經“天上無鳥飛地上不長草風吹砂石跑”的“干沙灘”,如今“一村一品”初步成型,特色種植產業成果喜人,特色養殖產業發展壯大,光伏產業突飛猛進,變成了經濟繁榮百姓富裕、“披金、帶綠”灑滿陽光的“金沙灘”。
實踐證明,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一條戰勝貧困、消除貧困、擺脫貧困的正確道路,是一條共促發展、共同富裕、共奔小康的正確道路,為我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彰顯了社會主義大家庭“大手拉小手”“先富帶后富”的制度優越性,也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了生動的中國案例,是中國共產黨人又一次為人類文明史貢獻智慧和精神的康莊大道。
以文化人 時代強音
《人民文學》曾將《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部分章節作為其頭條作品刊發,并配發了這樣的卷首語。“把目光放在了‘貧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以盡量控制著激情的語調,講述了‘閩寧經驗’的形成、展開與成功的歷程,從中可以讀出脫貧攻堅中所體現的中國智慧、人間真情,讀出百姓的獲得感、民族復興的方向感,讀出為中國的脫貧事業減貧史做出了偉大貢獻的自豪感。”
《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通過謝興昌、孛云峰等一個個奮進的身影,通過“‘吊莊’——扶貧的革命性創舉走出大山之路戈壁灘上的夢想家園是汗珠和心血壘成的、‘村’至‘鎮’就是一部史詩。”這些生動感人的故事,將閩寧對口扶貧25年歷史進程中平凡故事重大事件進行藝術化再現,展現了“閩寧攜手山海情深”的人性光芒,鐫刻著屬于“閩寧經驗”的記憶。
“瞧,這里碧波蕩漾鳥語悅耳,那微風中搖曳的蘆葦,與公路兩旁盛開的各種我叫不上名的鮮花,似乎在不知疲倦地傾吐彼此的愛慕與衷腸……你醉了,你迷失了,你不會相信這里是你之前存在于腦海里的那個‘寧夏’……”在書中,作者何建明先生這樣形容他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那就是詩,那就是歌;那就是陽光和希望,幸福與美好;還有我們共產黨人的信仰光芒高遠胸襟和體恤民心的那份如涓涓細流般的溫情。”
山海情未了。“走哩走哩喲,遠遠地遠下了,心里像刀子攪亂了。哎嗨呦的呦。眼淚的花兒把心淹下了……”這是《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書中的一段描寫。看過電視劇《山海情》的你,一定不陌生,她就是李水花拉著板車走出大山所哼唱的花兒。不止是樸素的李水花,一心為民的凌教授腳踏實地的扶貧干部馬得福、勤快樸實的女干部娟子,那些我們所熟知的《山海情》感人至深的角色與故事,在《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一書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故事。
千磨萬擊 鑄造精品
在閩寧兩省區黨委政府,特別是宣傳部門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下,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攜手推出《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是對“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的文學化詮釋,是推進主題精品出版的重大舉措,也是向建黨百年獻禮的精品佳作。
為打造經得起時代考驗的文學精品,2019年7月、2020年6月,作者何建明先生兩次在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薛文斌的陪同下,分別到寧夏固原同心紅寺堡等市縣進行采訪,深入鄉鎮企業醫院學校移民家中采訪80多人,收集圖書資料100余冊報紙80余份刊物50多種會議資料200多件。期間,到福建進行深入采訪。通過實地走訪采風和查看文獻資料為該書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使作者對寧夏對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創作期間,策劃統籌出版人薛文斌帶領項目組成員多次往返于北京上海等地,就項目宣發書稿內容等問題與何建明先生進行了多次商榷和修改,并與相關部門多次溝通。幸甚,此書終成。
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近年來,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積極應對新機遇新挑戰,強化使命擔當,充分利用“黃河出版”獨特資源,大力推進出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緊抓實主題出版策劃扎實推動出版融合發展,不斷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重要出版物,著力推動“黃河出版”品牌建設。近年來,先后推出了《中國新詩總論》《詩歌中國》《中國品格》《我們的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深受讀者喜愛的書籍。
《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新書發布會后,還分別舉辦了出版座談會和閱讀分享會。作者何建明先生分享了創作感受,來自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人民大學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研討。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移民代表企業家代表掛職干部等分享了他們的人生故事、掛職經歷等。
除了《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的新書發布活動,本次圖書訂貨會上,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在參展區還推出了《仲叔其人》《出路》《有聲有色的水科普讀物》《中國當代詩歌年鑒》(2019卷)《中國品格》等書籍的相關文化活動,吸引了不少讀者駐足了解。(文/李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